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87岁退休教授去世后捐献遗体,让生命在爱与奉献中延续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陈晓艳 记者 王晓宇)7月21日,江苏海洋大学退休老教授鲍善本走完了自己87岁的一生。在南京中医院安详离世。按照老人生前的遗愿,家人将他的遗体捐献给南京市红十字会。“爸爸永远离开了我们,永远离开了终身热爱的教育事业,但他的生命在奉献中永续,在大爱中永生。”女儿鲍文瀚恋恋不舍地与父亲告别。


△鲍善本

支援苏北教育 深受学生爱戴


鲍善本生于1935年11月,祖籍江苏镇江,中共党员。1957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在南京师范大学(原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30年。1987年,获悉省委省政府为了振兴苏北,要在连云港筹建淮海大学,鲍善本主动申请支援苏北,到连云港工作。


△在江苏海洋大学(原淮海工学院)任教时的鲍善本


当时女儿鲍文瀚不太理解父亲的选择,“父亲已经年过半百,在南师工作了30年,深受学生喜爱,去了连云港,就要长时间与家人分开。”后来,随着时间推移,鲍文瀚也渐渐释怀,“父亲生性乐观开朗,和年轻人、大学生能够很好地沟通,是一个对教育事业热爱且负责任的人,选择支援苏北教育,是他自己的慎重决定,是对教育事业的又一次奉献。”

1990年,因为不放心鲍善本一个人在异地生活,鲍善本的妻子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到连云港陪伴丈夫。



1987年7月,到江苏海洋大学(原淮海大学)工作后,鲍善本继续从事文学专业学术研究,除此之外还先后担任社会科学部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他对学生倾注了炙热的爱,深受学生喜爱。

2015年校庆期间,中文专业85级校友丁维杰返校时回忆说:“感谢我的班主任鲍善本老先生,他是我人生路上最为重要的一位老师和贵人,他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成为我们很多同学至今仍然怀念的美好回忆,他给了我做学生工作很多指点,这些指点对我来说就是经典。他打开了我的人生视野,让我知道世界原来是这样辽阔。”

鲍文瀚昔日的同事龚慧瑛读大学时也是鲍善本的学生,她与鲍文瀚闲聊时常常提起鲍老师, “同学们都爱听鲍老师讲课,非常投入,生动而富有激情。有一次课堂上,他拎着水瓶往讲桌上的杯子里添了水,然后就继续在讲台上一边踱步一边讲诗,水瓶一直拎在手上……”



鲍善本将平凡的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连云港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传承优良家风 处处与人为善


鲍善本是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朝宋诗人鲍照、清初诗人鲍皋等家族先贤留下大量诗词作品,是鲍善本研究古代诗词和近代诗歌的重要内在驱动力,从教学到科研,从论文到专著,他在诗词研究领域笔耕不辍,热情不减,生活中即兴创作的诗歌随处可见。

退休后的鲍善本受家族委托,续修编写族谱。为此他花费几年时间,到全国各地图书资料场馆查阅档案,一丝不苟地汇集编写了《新安鲍氏承凤派支谱》,主编了《镇江鲍氏名人诗词合集》。

2004年鲍善本的妻子去世,将低收入的哥哥托付给他。当时的鲍善本收入也不算高,他生活十分节俭,每月发了工资,除了逛书店,必定要留一部分作为妻兄的生活补助。热心人给他介绍对象,他也以此为由婉言谢绝。

退休不久后,鲍善本回到南京。几十年来,他一直热心公益,2008年汶川地震,鲍善本主动联系学校,捐献特殊党费用于灾后重建。

“父亲人如其名,以善为本,以诚待人。”女儿鲍文瀚如今也已年过花甲,在她60多年的人生中,始终感怀父亲鲍善本与人为善的美德,“父亲一生温暖细腻而富有力量地谱写与传承着中国好人的家风,影响着整个家族的后辈。”



生前不求名利 逝后慷慨捐躯


2002年,鲍善本向南京市红十字会提出遗体捐献申请,唯一的女儿鲍文瀚一开始不同意签字,他反复做女儿的思想工作,直至当年9月,他又一次找到女儿。女儿被父亲的坚持打动,最终同意签字,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

2022年7月21日,鲍善本因心肺功能衰竭医治无效离世,生命停止在87岁。

鲍文瀚按照程序联系了南京红十字会,次日清晨6点,一辆标有“东大医学院”字样的车停靠在南京中医院负二楼,从外地连夜赶到南京的亲属和主治医生向鲍善本的遗体深深三鞠躬,目送汽车缓缓驶远。

鲍善本在病床躺了近8个月,始终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他乐观坚强的人生观感染了身边的所有人,医护人员竭力救治,不留遗憾。“父亲让自己的生命在奉献中永续,在大爱中永生。”女儿鲍文瀚哽咽着说。

(当事人女儿及学校供图  编辑  周冬梅)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