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信守承诺传家风,徐州这家三代人接力助学42年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李晨 记者 张晓培)近日,徐州村民刘继民冒着37℃高温来到距离他家几十里外的铜山区吕梁学校,看到学校又在进行新的建设,他打心眼里高兴。回想42年来他和父亲、妻子、弟弟妹妹以及后辈们为这所山村学校进行的各种捐助活动,刘继民感慨万千。 

刘继民今年70岁,是徐州市铜山区伊庄镇刘庄村村民。1980年,看到吕梁小学(现吕梁学校)条件艰苦,他和父亲开始省吃俭用捐资助学。1994年,父亲去世,他毅然接过捐资助学的接力棒,带领弟弟妹妹每年定期向学校捐款捐物,即使家庭遇到困难也从未间断。如今,刘继民作为该校校外辅导员,他带着女儿、侄子也加入到捐资助学的接力中,将良好家风传承下去。刘继民一家三代接力助学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村民们提起刘继民,都止不住地竖起大拇指夸赞。

△ 刘继民


一诺千金,坚持捐资助学

在刘继民家里,有一个“捐资助学本”,上面记录了42年来,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为家乡学校捐助的近8万元钱款的去处。

捐资助学,是刘继民从父亲那儿接棒的“任务”。1980年,刘继民从北京某部队退伍后,和父亲刘长久一起回乡探亲,途中专门去刘长久曾经就读的吕梁小学探望。茅草房内,学生们自带板凳坐在土坯旁认真读书的场景,让刘长久和刘继民深受触动,父子俩当即许诺一定要为家乡的孩子们做些什么。

那时,刘长久和妻子每个月收入不到50元,但夫妻俩省吃俭用,省下分分角角,一个月凑足10元钱购买学习用品,再让儿子刘继民骑自行车把学习用品送到几十里外的吕梁小学。刘长久还决定,每年攒下100元,等攒够1000元,一起捐赠给母校,希望能派上些用场。

1989年,刘长久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将10年攒下的1000元捐给了吕梁小学。此后,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刘继民也加入了捐助行列,每年和父亲一起攒下1000元捐给学校,每月定期往学校送学习用品的做法也一直没有间断。

△ 刘继民


信守承诺,传递爱与温暖

1994年初冬,刘长久因意外去世。刘继民和弟弟妹妹4人在悲痛之余,决定承接父亲心愿,把捐资助学继续下去。

“父亲走了,但他想完成的心愿,我们得帮他完成,父亲留下的家风,我们得传承下去,这样也算是尽到了未尽之孝。”刘继民说。

在刘继民的带领下,他和弟弟妹妹一次性向吕梁小学捐赠了6000元,并设立了长久育才基金。同时,每年“六一”向学校捐款1000元,用来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帮扶家庭困难的学生。后来,每年的捐款数额从1000元涨到了3000元。

遇到家庭困难的孩子,刘继民和弟弟妹妹还会单独进行资助。在他们的“捐资助学本”上,记录的受资助学生有千余名,捐助金额几百元不等。

几年前,该校毕业生小莉(化名)多方打听,与刘继民取得了联系,专门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她至今都还记得,离校前刘家叔叔阿姨寄来的500元,给她稚嫩自卑的心田投进了一丝阳光,激励她学有所成后回报社会。

△ 刘继民在摆放公共自行车


三代接力,家风接续传承

其实,刘继民家里的经济条件不算好,弟弟妹妹也各有各的难处。妻子秦淑华不仅没有抱怨,还成了他坚实的后盾,买学习用品、做校外辅导员,把学校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看。

2019年,秦淑华因发现脑血管瘤被送医救治。躺在病床上的她,还念念不忘两件事:一是给学校的汇款千万不能忘;二是欠下的几千元药费还没付清。

自妻子患病以来,刘继民的“捐资助学本”上又多了一项记录——朋友们给妻子治病捐的钱。“治病近4年,花了17万元,虽然也借了很多钱,但给学校的资助,我们不能断。”

42年来,刘家人共计资助学校8万余元,购买的学习用品更是不计其数。如今,刘继民已到了古稀之年,他的女儿、侄子正式参与捐资助学的接力。

刘继民一家三代人用42年的时间向世人诉说着诚信的力量。“我跑不动了,交给孩子跑。父亲许下的承诺和家风,我们一定会代代传承下去。”刘继民坚定地说。

(通讯员供图 编辑 谢静姝)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