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连云港地区生产总值十年连跨两个千亿大关,“三新一高”特色产业集聚壮大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刘路宣 记者 王晓宇)8月16日上午,连云港市召开“奋进新港城 建功新时代”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连云港市近十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 连云港港口全貌


通报称,党的十八大以来,连云港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后发先至”和“打造标杆示范”作为精神动力、目标追求、行动指南,530万港城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务实奋进,推动连云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618.8亿元增长到3727.9亿元,连续跨越两个千亿大关,年均增速达9.7%,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十年来,崛起了石化、冶金等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聚壮大;十年来,“一体两翼、一港四区”组合大港格局全面拉开,港口年货物吞吐量从1.9亿吨增长到2.8亿吨,集装箱运量突破500万标箱;十年来,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46平方公里拓展到31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53.8%提高到63.6%,先后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从24342元、9589元增长到39862元、21373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主要情况如下:

一、高扬加快发展主旋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坚持“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连云港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创新药物先行区、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三次产业结构由十年前的14.3:46.4:39.3调整为2021年的10.7:43.6:45.7。

一是集聚了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坚定不移做大产业、做强产业,构建起“两轴五片多园区”的空间布局,形成了以石化、冶金等临港基础工业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骨架的现代产业体系。石化、冶金得益于港口形成的比较优势,发展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高,持续发展壮大。2021年,全市工业应税销售突破4000亿元,六大主导产业应税销售突破32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80%。

二是培育了国内知名的龙头企业。精准靶向施策,全力培优培强,形成上市公司引领、重点企业支撑、中小企业跃进的梯次发展格局。上市企业优势明显,全市上市企业达11家,恒瑞医药、翰森制药、中国生物医药3家企业市值超6000亿元。重点企业支撑有力,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年产值超百亿企业10家。特色企业竞相发展,引导专特精新企业深耕专业领域,诞生了苏北第一家科创板企业联瑞新材,培育了中复神鹰、奥神新材等一批细分市场“隐形冠军”。

三是打造了千亿级的新增长极。按照环保安全、工艺装备、投入产出、品质品牌“四个世界一流”标准,全力打造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进入投产阶段,卫星石化、中化国际等龙头项目相继投产达效。“中华药港”核心区高端化学制剂、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园一期建成投用,项目入住率超过70%。

二、狠抓创新发展主引擎,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加快推动产业高端攀升、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医药创新领跑全国。经过不懈努力,连云港医药研发创新走到了全国前列,成为医药创新能力最强、成果最丰富的地级市之一。全市新医药企业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8%以上,2021年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中,恒瑞医药、豪森药业、正大天晴、康缘药业位居第1、3、4、7位,康缘药业肖伟同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赢得“中国医药创新看江苏,江苏医药创新看连云港”的美誉。

二是创新平台高端攀升。全市共拥有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量苏北第一。由恒瑞医药牵头创建的江苏省原创化学药物制造业创新中心,是江苏省第一批两家创新中心试点之一。初步形成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梯队,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49家,十年翻了10倍。

三是产业转型提档升级。立足现有企业,深入实施“三千技改工程”三年行动,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层次和水平。2018-2021年,引导100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组织实施10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累计投资超过1000亿元。全力推动化工产业整治提升,化工企业入园率提高到62.9%,园区环保设施全面升级。加速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彻底取缔“地条钢”企业,淘汰整合小型冶金及化工企业65家、化解船舶产能50万载重吨。

三、坚持开放发展主路径,“一带一路”形成标杆示范

积极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机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打造标杆示范”的重要指示,务实推动“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建设,开放发展取得扎实成效。

一是东方大港加速崛起。全力推进“枢纽港、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建设,航道等级由15万吨提升到30万吨,万吨级泊位达70个,通过能力增长近1亿吨。现有远近洋等各类航线71条,覆盖150余个国家地区、近千个港口。通过外拓市场、内强管理,港口集聚资源要素的能力不断增强,运行效益稳步提升,发展成为我国红土镍矿、氧化铝、胶合板进出口第一港,跻身化肥、粮食、煤炭、设备接卸港前五位。

二是交通物流更加顺畅。积极构筑立体化交通网络,连青、连盐铁路2019年通车,连徐、连镇高铁2020年贯通,花果山国际机场2021年建成投用,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速构建。陆海联运标杆地位更加巩固,大力推动始发自连云港的中欧班列,累计开行3144列,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国际合作示范效应不断彰显,承接了哈国过境中国80%以上的货物,成为中亚地区、我国中西部最便捷的出海口。

三是对外开放形成高地。开放载体建设力度加大,自贸试验区获批建设,承接省级赋权192项,探索形成创新经验105项,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加快建设,综保区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60%以上,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地位更加凸显。对外合作持续深化,港口区域合作向纵深迈进,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不断拓展,上合组织圆桌会议、连云港论坛以及丝路物博会、农洽会等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四、突出绿色发展主基调,美丽港城建设成效显著

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生态质量逐年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 生态盐河两岸


一是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坚决贯彻“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要求,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完成战略环评,建立以空间红线优化布局、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调控结构、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推动产业升级的“三线一单”管理模式。全市陆域近四分之一划定为生态红线区域,自然保护地达29个、总面积超4万公顷。

二是铁腕推进环保整治。不折不扣抓好中央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治,彻底关停灌云、灌南化工园区不达标企业,推动园区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认真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和“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自空气质量评价新标准施行以来,各项指标逐年好转。2021年,空气优良率达83.8%,国省考断面优III类水质达86.7%,近岸海域海水优良率达100%。

三是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大力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提升120%,危废处置能力从0增长到12.3万吨。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植树造林和宕口整治,林木覆盖率达27.4%,较十年前提升30%。高起点推进云台山森林公园、海州湾海洋公园、临洪河滨海湿地公园建设,精心打造“蓝湾百里”,山海相拥的生态优势进一步彰显。

五、坚持共享发展主目标,民生答卷更有温度厚度

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乡村振兴成效显著。2019年,2个重点帮扶县、20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34.4万年收入6000元以下农民全部实现脱贫。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业连续十年稳产增产,农民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0.9%,广大农民在全面脱贫、乡村振兴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强烈。

二是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牢牢把握“聚焦富民”工作导向,大力实施富民增收行动计划,有效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为居民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498元,特别是近五年,全体居民收入增长超20000元,实现大幅提升。

三是社会民生明显改善。牢固树立“竭力抓发展、量力搞建设、全力惠民生”理念,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工程和惠民实事,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保、文化等事业实现长足发展,在苏北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保持全省前列。2017年,高水平创成国家卫生城市,2020年,首创首成摘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图片由港口集团和海州宣传部提供)

(编辑 谢静姝)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