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文化中国行|一趟水脉与文脉的“寻乡之旅”

4月23日,“文化中国行”江苏主题采访活动行程结束。

四天三夜,走进一处又一处江苏代表性古建筑、老街区。

姑苏平江,听雨落纷纷,一曲《声声慢》是闲趣。

镇江北固,看大江东去,忆柳七晓风残月是一种闲雅。

南京门西,老街坊把衣服高高挂起,低头见枇杷,藏着份闲悠。

脑中一直萦绕不去的,有两个词:“水脉”与“文脉”。

江苏文化,是水里长出来的,天生有着水的特性。在参观这些古建筑老街区时,感觉尤甚。

水者,流也。常州青果巷,白壁灰瓦马头墙,承载500年名士风流。10号民居,湛贻堂下,见证从赵翼“各领风骚数百年”到赵元任“教我如何不想她”的传承流转。

水者,容也。同里古镇,旧时江南,退思园是小型园林的典范,饱蘸江左文人特有的哲思。“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因为水有容,所以知进退,这一退,闹红一舸,菰雨生凉,美得不像话。

水者,渡也。就在曹雪芹的老家,而今的江宁织造博物馆,组建起一支外国志愿者团队。他们都是《红楼梦》的书迷。文学名著精粹在“渡”,这些志愿者当起了“摆渡人”,渡人、渡己,渡者自渡。

水行不腐。因为接受了时代的变化,拥抱了现代的便捷生活,所以在苏州古城的东北隅,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仍能保持着宋代平江城的轮廓和肌理,人家尽枕河。

饮水思源。而今南通博物苑濠南别业,是四月里名副其实的“顶流”。望紫藤花“瀑布”,人们总能想起当年张謇亲手种植它们的往事,百余年来长盛不衰。

一趟下来,就感受到“水脉”寓于一街一巷,而“文脉”亦藏在人与人的相处中。

文脉有灵,前提得是活的。古村古镇古街区,保护传承利用这篇大文章如何做好?

丢了烟火气,再多的典故也不过堆砌。

望不见乡愁,就谈不上真正的有文化。

而这次走访的各个古街区,令人惊喜。

以扬州仁丰里为例,初到这里,时光仿佛慢了下来。

窄窄的道路上不时有人骑车穿过,留下一阵清脆的铃声。老人坐在家门口,一边择菜,一边拉着家常。

扬州剪纸、扬州漆器、锔瓷工艺、通草花制作……在他们眼里,不再是被束之高阁的“文化遗产”,也不是只存在于书本上的“高深学问”。

这些东西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为百姓日常所用。

诗性的,当然也应是年轻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记者穿行在这些古老的街巷,看到了很多年轻的脸庞。

不是游客,他们是原住民。不是在写田园诗,他们就是田园诗本身。

在焦溪古镇的黄石半墙间,年轻人返乡创业已经不是新鲜事,推动形态、业态、文态、生态融合。作为“社区型古镇”的优势,渐渐显露出来。

在这些年轻人口中,“活态传承”还有一种表述方式,叫“对生命的尊重”。

回到故乡,像是婴儿回到母亲的子宫,感到安心。

大家去到这些古建筑、老街区最大的需求是什么?不是风雅,不是抒情,而是对生命的修复。

回归了传统文化,就是“回家”。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文 徐洋 郑芮/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