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许多曾经在《山海经》《封神演义》等神话典籍和教科书中出现,却久已“销声匿迹”的动物,已经悄悄回到我们身边。“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连续5年现身南通沿海;勺嘴鹬成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常客”;东方白鹳“拖家带口”有了“扬州户口”;勺嘴鹬、麋鹿、豹猫、凤头白鸭……那些曾经远离我们的自然精灵,再次与我们共享这片美丽的家园。
勺嘴鹬、黄胸鹀、白琵鹭……生态换新颜,翠羽翩然回
△勺嘴鹬 李东明摄
成语“鹬蚌相争”很多人耳熟能详。鹬是一种水滨鸟类,种类繁多,其中有一种嘴巴像勺子的鹬,就是勺嘴鹬。2008年,它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在江苏,近年来多地都曾观测到这种可爱的小鸟。每年春秋两季,勺嘴鹬会经停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极危物种勺嘴鹬全球种群仅600只,如今,在条子泥区域最多时可以观测到200多只。
△中华凤头燕鸥 朱迎春摄
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如今,不少罕见的鸟儿频频现身,为江苏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中华凤头燕鸥为候鸟,被称为“神话之鸟”。目前,中华凤头燕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极危,并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2021年7—8月期间,中华凤头燕鸥曾活跃在南通如东沿海滩涂。近年来,南通有多次中华凤头燕鸥的发现记录。
△2025年5月监测调查中拍摄到的黄胸鹀 苏州市林学会供图
近一年来,世界极度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鹀多次现身苏州地区。黄胸鹀别名禾花雀,因其喉部耀眼的金黄色羽毛,也被誉为“林中金凤凰”。2002年以来,由于栖息地破坏和人为非法捕猎,约有90%的黄胸鹀消失了。2017年12月5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官网将黄胸鹀的评级从“濒危”升为“极危”,距离野外灭绝仅一步之遥。2021年2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正式发布,黄胸鹀的保护级别提升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024年5月,黄胸鹀光临位于长江边的太仓白茆口生态湿地,鸟类调查员在此地首次发现2只黄胸鹀。2025年5月6日,江苏太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调查员在震泽省级湿地公园进行鸟类监测调查时,一次性统计到了77只黄胸鹀。
△黑脸琵鹭(左)和白琵鹭 受访者供图
长相特别的白琵鹭,以尖尖的长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四月正值春迁鸟类过境,淮安湿地与动物保护协会在一处蟹塘发现了一小群停歇的白琵鹭,有一只黑脸琵鹭混群在其中。协会副会长余星翰介绍说,这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种,为淮安野生鸟种新记录。
△东方白鹳 受访者供图
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 “鸟界国宝”。2009年,全世界东方白鹳野生种群记录不到3000只,为濒危鸟类。2007年,当地第一次发现东方白鹳在输电铁塔上筑巢,经过长期保护,如今高邮境内的东方白鹳数量从2007年的一两只发展到2024年的200多只。2025年,高邮境内有80余处东方白鹳巢穴,全部建在输电铁塔上。今年,有40多对东方白鹳育雏,新添了100多只东方白鹳宝宝。
曾经的神话“仙骑”,如今在盐城湿地繁衍
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骑的就是麋鹿,如今这种“神奇动物”在盐城已经集结成群。自1986年从英国7家动物园引进39头麋鹿,盐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三十多年的有效保护,麋鹿种群数量已达8216头,占全世界近70%。
△活跃在连云港山林间的豹猫
在连云港的山林间,活跃着一种神秘的“喵星人”——豹猫。2017年6月,一只豹猫在夜间被车撞伤,经救治后放归山林,当时豹猫已经在当地绝迹20多年。2020年,连云港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的红外相机首次清晰捕捉到一只豹猫的身影;2022年,在灌云也发现了一只受伤豹猫。
豹猫在2021年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是生态环境健康的指示物种。当地发布《连云港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22—2030)》,并规划建设14个湿地公园,为豹猫等野生动物创造了更好的生存环境。
“红掌拨清波”,多种“小精灵”再现江苏水域
△润州凤头白鸭 曹德伟摄
头戴“凤冠”,全身雪白,嘴巴、脚蹼为黑色,“爆炸头”的凤头鸭曾是康熙皇帝喜爱的“宫廷鸭”,也常出现在明清的文字、画作中。2005年“鸭稻共作”时,镇江市天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戴网成在田间发现了几只代“凤冠”的鸭子,毛色各异,后经考据发现这种鸭子原本应是白羽。经过扬州大学与天成公司近10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在2013年恢复了凤头白鸭种群,让其在“隐身”300年后重现江湖,这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白羽凤头鸭遗传资源群体。2019年,凤头白鸭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2020年,该品种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正式冠名为“润州凤头白鸭”,现有种群规模5000余只。
△长江江豚 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供图
如今,越来越多的“小精灵”再现江苏水域。作为唯一生活于淡水的江豚物种,长江江豚2021年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同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自2020年起实施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政策,有效遏制了非法捕捞对江豚食物链的破坏,2025年科考数据显示,长江干流江豚数量回升至1240头,鄱阳湖种群突破570头,首次实现自然种群正增长。
△青头潜鸭 受访者供图
2024年11月5日,淮安湿地与动物保护协会进行候鸟调查工作时,记录到了一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这只雄性青头潜鸭和一只白眼潜鸭成对出现在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由于白马湖湿地公园近年持续封闭保育、生态修复工作持续推进,该区域成为包括青头潜鸭、花脸鸭、红头潜鸭、凤头潜鸭等珍稀候鸟在白马湖的重要越冬地。
萤火虫重现江边,点亮孩子们的童年
“车胤囊萤”的典故家喻户晓。曾经,萤火虫越来越少见。“2021年起,我们连续多年在军山自然保留地观测到萤火虫(黄脉翅萤)种群。种群规模达50余只,结合南通市上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推断,军山自然保留地可能是南通市唯一现存的野外萤火虫种群。”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工程师程攻告诉记者。
△在军山自然保留地观测到萤火虫(黄脉翅萤)种群 受访者供图
萤火虫是世界公认的生态环境指示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尤其对水污染、光污染的反应尤其灵敏。“这次发现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在慢慢改善。”程攻表示。
江苏立法保护“神奇动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江苏将在全国率先完成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基本实现全省陆域“全覆盖”。截至目前,在全省95个县(市、区)中,已有93个全面完成调查,调查发现物种数更新至8842种,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76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受威胁物种132种。
近年来,江苏一直在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为“神奇动物”构筑起坚实的法律保护屏障,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格局。2024年9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印发《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纲要(2024—2035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也正式施行。
此次《条例》从三个层次出发,推动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体系,包括加强江苏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包括长江、太湖、沿海滩涂等流域区域典型湿地生态系统,宁镇山脉、宜溧山脉、云台山脉等低山丘陵区域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入海河口、海湾、牡蛎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同时,强化农田和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城镇化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二是加强江苏特色生物物种的保护,如银缕梅、宝华玉兰、秤锤树等珍贵、濒危维管植物资源;丹顶鹤、麋鹿等珍贵、濒危陆生脊椎动物资源;中华虎凤蝶、拉步甲等珍贵、濒危陆生昆虫资源;长江江豚等珍贵、濒危水生生物资源。三是加强江苏生物遗传资源保护。
通讯员 王从帅 周敏军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严君臣 花宇 顾潇 王菲 李子璇 王晓宇 高达 曹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