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从实验室到田间、舌尖,苏产玉米“卷”出新高度

 

你喜欢甜玉米的清甜,还是糯玉米的软糯?近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将聚焦玉米种源“卡脖子”难题与全产业链技术升级。大家常见的玉米还能研究些啥?为何要专门成立一个玉米研究中心?现代快报记者实地探访该中心,发现小小玉米背后,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与百姓餐桌的科技大文章。

科技赋能

苏产“宝藏玉米”频出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随着国内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深加工产业的持续扩张,对玉米产量、品质、技术等综合需求也水涨船高。

在江苏,玉米是盐碱地利用的“先锋作物”,是苏北旱地种植的“主体作物”,是苏南“土特产”培育的“致富作物”。

近年来,江苏省农科院围绕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新品种选育等领域,先后育成了全国首个国审鲜食糯玉米品种“苏玉糯”1号,以及苏玉20、苏玉29、苏科糯1505等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从满足温饱的基础粮食到追求健康的特色美味,为江苏乃至全国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比如,“苏科糯3号”是江苏第一个甜加糯玉米品种;颜值高的“苏科糯1505”,吃起来香糯清甜,还带有淡淡的巧克力香;“苏科糯1901”也是甜糯玉米,籽粒白色,糯中带甜,叶酸含量高,是孕妈妈们的“宝藏粗粮”;“苏科花糯2008”是该院选育的第一个国审品种,2015—2016年连续两年扛下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大旗,籽粒白、紫相间,糯性超好。

在今年3月份举办的2025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鲜食糯玉米“珍珠糯801”更是脱颖而出,获得金奖。这一品种成功诞生的背后,便是玉米育种人的10年探索。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玉米研究中心负责人赵涵介绍,江苏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变化敏感、丰富,“温度比较高,湿度也比较大,所以我们育成的品种在抗逆性、抗倒性都是有特色的。新近育成的几个‘苏科玉’的品种,不但抗高温,而且还抗病,市场反响比较不错。”

攻关全产业链

从实验室到农田、再到餐桌

虽然在玉米育种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江苏玉米产业还存在“当家”品种缺乏、育种水平不高、多样化技术供给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是江苏省玉米学科创新力量未能形成整体合力、难以协同攻关全产业链技术难题导致的。

记者获悉,玉米研究中心将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紧密围绕江苏省以及东南区、黄淮海区玉米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与“卡脖子”关键难题,全力开展技术攻坚,构建从“资源鉴定”到“种质创新”,再到“品种推广”的全链条、一体化技术解决方案。

“玉米研究中心围绕产业链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让我们的玉米研究工作更多地为产业服务、为乡村振兴服务。”赵涵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基础研究主要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来创造新的种质资源,应用研究则专攻品种创制、应用推广,比如兼具糯性口感与甜味的鲜食玉米新品种,就是在二者合作的背景下诞生的,未来也将在市场上进行推广。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未来,玉米研究中心在种质资源创新方面,将加强对国内外优质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与评价,并充分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挖掘优异基因资源,为突破性新品种选育提供“源头活水”。在新品种选育方面,针对江苏及东南区、黄淮海区不同生态区域特点,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玉米新品种,满足多元化需求。同时,加大在绿色高效栽培、智能化病虫害防控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力度,推动玉米产业向绿色、智能、高效方向升级发展。在品种推广方面,坚持市场导向、树立经营理念,针对不同市场主体研究制定品种推广策略,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展示推广玉米新品种新技术,加速先进技术、优质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鸣/文 刘畅/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