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罗加岭做客“扬图讲堂”讲述“冶春后社”风雅流韵一沙龙
7月3日下午,“扬图讲堂”邀请到扬州市文史馆征研部主任罗加岭,讲述“冶春后社”的故事。

7月3日下午,“扬图讲堂”邀请到扬州市文史馆征研部主任罗加岭,讲述“冶春后社”的故事。

冶春后社的由来

康熙元年(1662)春日,王渔洋与扬州诸名士雅集于红桥,众人击钵赋诗,游宴不息。王士禛作《浣溪沙》三首,其中有名句云:“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众人纷纷唱和,一时传为佳话。

康熙三年(1664),王渔洋再次修禊于红桥。这一回王渔洋一口气写了《冶春绝句》二十首,最脍炙人口的一首“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这就是“冶春”的来由。

冶春后社是晚清时期扬州地方名流、文人学者追怀康乾盛世,秉承渔洋山人等先辈遗风,而成立的文学团体。丁家桐在《冶春后社诗评》中说:“冶春后社是扬州晚清与民国初年的文学团体,是康乾盛世与当代之间的一座文化桥梁。”

根据现有的资料,冶春后社约创立于光绪十七年(1891)或之前。因为在该年,冶春后社诗友李豫曾作《隋堤柳,同社赋此用芜城春游韵,属余和之》。在此之前没有类似的社友活动记载。其他冶春后社诗友对后社的成立只有模糊的印象。董玉书在《芜城怀旧录》中说:“冶春后社创始于光宣之际”;王振世在《扬州览胜录》中云:“冶春后社起于清光绪季年”。

王资鑫在《冶春后社的近代色彩》中说:冶春后社“恰恰处于19、20世纪之交,它的活动成了扬州走进大变革交叉口的历史转型记录,折射的是传统诗社不具备的近代色彩。”因此,它属于“一个文化沙龙社团。”总之,冶春后社属于传统与近代过渡阶段的产物。这个诗人社团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扬州历史上最有成就的文学创作群体之一。

冶春后社的历程

冶春后社始于光绪末年,由臧谷发起。臧谷三十岁即告归,镌有“臣年三十岁即归田”小印。臧谷欣羡当年王渔洋红桥修禊、结冶春诗社的盛举,赋诗云“人影衣香又一时,渔洋以后久无诗”。要再行盛举,当再结诗社。他与诗友辛汉清、吉亮工等重访冶春诗社旧址,可那儿已荒圮不堪。

冶春后社社员们的觞咏之会多聚集在臧谷的桥西花墅内,地址在市区的府东街。每逢花晨月夕,醵金为文酒之会,相与尖叉斗韵,刻烛成诗以为乐。先拈题字,作诗钟七联,曰为“七唱”。酒阑余兴,又或另拈两题,分咏一联;或公拟数字,嵌入两句,统云“诗钟”,限时交卷。汇成后请人誉写,编号张于壁间,当场公同互选,每人各选二联,决出第一第二,汇兑后以当选最多数为冠军。中间也有从外面请来专家评定,一时传为韵事。

臧谷去世后,群龙无首,“风雅歇绝者十余年”。冶春后社诗人平时召集诗会,多在县东街社友萧丙章家的萧斋。陈霞章在《集萧斋》一诗中有跋文:“酒阑,主人出冶春后社诗示予,就中枚叔、步青、鲁泉、补芸、润臣及予友公郙皆作古,主人为之泣下,予亦感而赋此”。诗云:“冶春联后社,今日几人存?一束旧诗卷,两行新泪痕。数名成点鬼,摘句为招魂。太息中郎去,谁堪作虎贲。”

民国四年 (1915),冶春后社诗人请于徐园园主孙阆仙,“于园内辟舍三间,极为幽敞”,乃诗友们休息之处。题曰“冶春后社”,吉亮工书。联云:“社名仍号冶春,何必改作;来者都为游夏,可与言诗。”亦吉撰句并书,款署风风二字草书,颇奇。邗上诸文人遂以此为文酒聚会之所。 民国初年唱和最盛时期,人才踵起,蔚然可观。这一时期社友活动多集于城内左卫街(今广陵路)花局巷之风来堂、教场之惜余春茶社及南门城楼。此时主持冶春后社的先是孔庆镕。孔庆镕隶冶春后社三十年,勤于任事,无会不与。有时仗义执言,人咸悦服,为冶春后社之佼佼者。

冶春后社几起几落,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军侵占扬州才被迫暂停了一两年。以前绝大多数扬州学者认为冶春后社此时已停摆。但最近挖掘出来的一些资料表明,冶春后社在日据期间并没有停止。

1946年,黄庭移居扬州,参加冶春后社。1964年,戴般若作《甲辰上巳日,凫庄修褉》。刘梅先在1965年油印的《息庐诗存近稿·上卷·归岫集》前序中云:“时国运更新,旧雨新知,咸有赓唱。冶春后社尚在,亦间预焉。”因此,冶春后社存在的时间达七十多年之久,它创下了我国人文社团之最。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