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守安全区的陈斐然找到了!生前他曾想当一名高中英语老师

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然)12月9日,现代快报曾刊登《寻找陈斐然!84年前,他留在南京安全区守护难民》一文。报道刊发后,许多热心人自发加入到寻找这位“平民英雄”的队伍中来。经过多方努力,现代快报记者与陈斐然的家人取得了联系。

一直和他生活在一起的小女儿陈朝一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父亲离开南京后,辗转成都、上海、长沙、天津多地。1957年,52岁的陈斐然请求调往教育界工作,想要成为一名高中英语老师,可惜未能如愿。1981年5月7日,陈斐然因病于天津辞世,享年76岁。

△陈斐然,摄于上世纪50年代

高校、媒体热心转发,共同寻找“平民英雄”

从1937年8月11日起,陈斐然就在清空校舍、挖防空洞,为即将来临的战乱做准备。9月8日,陈斐然把孕妻送回了广东老家,独自坚守在南京安全区。12月17日,他在安全区内为保护难民,被侵华日军掌掴、带走,死里逃生。1938年2月12日,陈斐然收到了来自汕头的信,得知儿子已经降生。

这是现代快报记者梳理《魏特琳日记》,拼凑出陈斐然在南京沦陷前后的大致经历。“陈斐然曾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总务主任,与魏特琳、程瑞芳同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三人紧急委员会成员,是难民收容所负责人之一。他什么时候离开南京?有没有留下文字资料?他的后人在哪里?这些我们都不知道。”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即将出版的新书《南京大屠杀时期的南京安全区研究》中,关于留守管理安全区的中国人仍有许多历史空白。于是,记者在张连红的帮助下,梳理有关陈斐然的史料,并写成报道。

报道刊发后,许多人都被陈斐然舍生忘死的精神打动,加入到寻找“平民英雄”的队伍中来。苏州大学档案馆为现代快报记者提供了陈斐然的入学档案和毕业档案。从入学档案中可知,1929年他的家庭住址为“汕头河婆陈正合宝号”。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苏州大学档案馆”微信公众号也发布了寻人信息。

得知陈斐然的准确籍贯后,汕头党史研究专家张耀辉为记者提供许多当地区划、习俗方面的线索,南方  日报驻汕头记者站记者余丹、驻揭阳记者站记者林捷勇帮助我们在汕头、揭阳多个微信群中转发寻人报道。老家族人看到报道后,发来族谱,并将报道转发给陈斐然的后人。终于,现代快报记者与他的孙子陈兴润取得了联系。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陈斐然有五个儿女,大儿子陈朝壮与大女儿陈朝汉已经辞世,二女儿陈朝萍目前居住在新疆石河子,小女儿陈朝一居住在天津,小儿子陈朝勇则居住在北京。

经历地震再度死里逃生后,他首次跟家人讲述抗战往事

“我阿爸一生只做好事,但是从来不愿意说出来。”小女儿陈朝一出生于1958年,一直相伴父亲左右。小时候她从未听父亲提起过在南京安全区的故事,直到1976年天津地震。

“那次地震我们家受了难了,母亲在地震中丧生,我们都被埋起来了。阿爸说,这是他第二次大难不死。”据陈朝一回忆,获救之后,她的爸爸在临建棚里第一次说出了南京安全区里的抗战往事。

陈斐然当时跟小女儿说,1937年12月17日,侵华日军闯入难民区,发现一名工人手上有老茧,怀疑他是中国军人,准备把他带走,陈斐然站出来帮他说话,被侵华日军掌掴、殴打、带走。

“当时难民区里人太多了,食堂人手不够,这个帮厨就是我阿爸招进来的,所以阿爸要站出来保护他。”陈朝一告诉记者,陈斐然对这段经历记得非常清楚,“阿爸英语很好,被带走的路上一直用英语跟日本人解释。可能日本人看他真的是一个读书人,就把他扔下了车,让他不许回头,他听到汽车的声音越来越远,知道这条命捡回来了。”陈朝一也曾问过父亲,那个时候能逃的人都逃了,为什么还留在南京?陈斐然答:“因为我的工作岗位需要我。”

陈朝一说,父亲还曾经保护过地下工作者,资助过两名南京孤儿读书,但这些事情他都没有和家人说过。1977年初,家里来了一位客人看望父亲,两人用着老家的方言回忆着往事,相顾而笑。“那个人以前是地下工作者,那一次是来天津出差,顺便看望阿爸的。他握着阿爸的手说,老哥哥,没有你的保护,我没有今天。”那时候,陈朝一才十几岁,这些事情都是她从两人的对话中得知的,更多细节父亲并没有讲述过。陈朝一记得,父亲在南京资助过的两名孤儿,也曾来天津看望父亲。

52岁的陈斐然曾请求当高中英语老师,未能如愿

“如果不是战争,以阿爸的学识,他这一生应该有更大的成就。”当陈朝一得知在南京这座城市,仍然有专家在研究她的父亲,有记者在寻访父亲的故事,非常激动。63岁的她在家中翻找信件、照片直至凌晨1点,凌晨3点又起身继续翻找,“整理资料的时候,不知道落了多少泪,也越来越敬重父亲,可惜很多资料都在地震中丢失了。”

陈朝一找到了一封父亲写于1957年的信。他在信中详述了当年在南京安全区所做的工作、自己的受教育经历以及在英语方面的优势,表达了自己想要重回教育界当一名高中英语老师的愿望,字里行间十分恳切。

“针对现在高中课程、各科师资的需要,我自己认为在高中英语教学方面,一定能够胜任。回到教育界来做一个高中教师,也可发挥我的特长,这样我的人生上自信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我现年足龄五十二岁,我不应该让我现在的生命遭受浪费,我来天津做的统计员工作,一般高小或初中文化程度的年轻同志眼捷手快,比我干得更善更美,可是如果我能回到教育界或文化界工作,对我使用的效能上,会比现在的工作提高多倍的潜力,这不是自抬身价,是为国家财富免于浪费的计算。”可惜的是,这封信并没有让他重返心心念念的讲台。

△陈斐然请求重返教育界的书信

在信件的最后一页,附上了一份《陈斐然履历表》,履历表显示:1940年至1946年,他任成都正合文具仪器行经理兼正声书局经理;1947年至1950年,他再次回到南京,任南京正利粮行经理;1951年至1952年,在上海任成都正合文具仪器行采购员;1953年至1955年4月,任长沙大成行经理,经营国际贸易;1955年5月开始,在天津市重工业局修配厂生产计划科任统计员。

△陈斐然履历表

这份履历表的发现,令张连红十分激动。“从1999年翻译《魏特琳日记》开始,我就一直在寻找陈斐然,直到22年后终于找到他的后人,得以了解到陈斐然在南京大屠杀前后的情况,他的人生经历才得以完整清晰。我也会将这次寻找的成果补充到我们南京安全区研究的新书中,让历史永远铭记。”张连红说。

在电视上看到金女大故人,吸着氧的他笑了

尽管一生颠沛流离,但陈斐然从未忘记过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时光。这一次,陈朝一在家中翻找出不少陈斐然在金女大时的照片。照片中,年轻的陈斐然意气风发,西装革履,十分绅士。魏特琳和曾任金女大校长的吴贻芳也在合影中,他们一起半蹲在鲜花前,笑靥如花。

△陈斐然(左三)、魏特琳(右二)和吴贻芳(右一)

“1981年初,阿爸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他坐在沙发上吸着氧气,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了吴贻芳,阿爸笑了。我就问,你认识她吗?阿爸并未多言,说了一句‘还健在,都挺好’。”陈朝一在那次翻找资料时发现,在申请调往教育界的信中,陈斐然曾提起,正是吴贻芳将他聘到金女大任总务主任的。

在陈朝一的心目中,父亲一直像山一样坚强,可以让她依靠。但当她在医院中看到父亲被病痛折磨得扶着墙行走时,她才意识到,她的“山”要崩塌了。1981年5月7日,陈斐然病逝于天津,享年76岁。

△陈斐然(中)晚年照片

那个出生于战火中的小男孩,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了一生

魏特琳在日记中提到的那个出生于战火之中的小男孩,也一直牵动着现代快报记者的心。1938年2月12日,陈斐然收到了来自汕头的信,得知儿子已经降生。魏特琳写道:“我们在实验学校举行了一个聚会。其间我们吃了上海带来的橘子和爆米花,以庆祝F·陈生了个儿子。”

陈朝一告诉现代快报记者,魏特琳提到的男孩正是她的大哥陈朝壮。陈朝壮出生于1937年11月24日。也就是说,陈斐然在1937年9月送别孕妻时,孩子的月份已经很大了。从孩子在老家出生,到陈斐然收到喜讯,信从汕头到南京,送了近3个月。

△陈斐然(右)和陈朝壮(左),摄于上世纪50年代

“大哥小时候还曾经在南京上过几年学,后来在西安上的航天学校,毕业以后一直在做军工。”据陈朝一介绍,1965年,28岁的陈朝壮被派往遵义,从事航天方面的科研工作,他的工作内容都是保密的,家里人知之甚少。“大哥最像阿爸,一生都有大爱。他一年最多只能回来一次,出差的时候路过天津,小住两三天。每次他回来,我们家就像过年一样高兴。”一直到60岁,陈朝壮都在遵义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2012年,陈朝壮因癌症辞世。

在一张拍摄于1963年的全家福中,陈朝壮意气风发,未显老态的陈斐然和妻子端坐中间,尚是孩童的小弟弟陈朝勇在母亲怀中,陈朝一也还是女童模样,乖巧地依偎着父亲。

△1963年拍摄的全家福

“这是家里唯一一张全家福,我们五个兄弟姐妹再聚齐,就是阿爸去世那年了。”据陈朝一回忆,父亲常说,好儿女志在四方。“阿爸要求儿女必须一个月寄两封信,每次我们拿到先进工作者的奖状回来,他都高兴得不得了。虽说我们一家人散落五湖四海,但是心都在一起。”

陈朝一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一次看到关于父亲的报道,他们姐弟三人都很激动,“我们想来南京看看,再走一遍父亲走过的路。” 

(受访者供图)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