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这里也有恐龙足迹!白垩纪恐龙分布版图进一步扩张


现代快报讯(记者 胡玉梅 储希豪)如果在岩石上看到有凹陷的 " 小坑 ",像是动物爪印,那你要注意了,这很有可能是恐龙留下的脚印。这不,广州的一名初中生就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发现了距今一亿年左右的恐龙足迹化石。

这一重要发现,扩张了白垩纪恐龙在中国的分布版图。2022 年 1 月 10 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恐龙足迹研究团队发布了相关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古生物学期刊《历史生物学》。



凭借兴趣,初中生发现恐龙足迹

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者是广州市初三学生倪子杰。

2021 年 7 月,他去桂林参加了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了解到广东西北部的肇庆市怀集县存在白垩纪的红色岩层,便与父亲商量后一同前去寻找。

当时,倪子杰在高铁站附近的一处建筑工地边上,看到有一块裸露在外的岩层剖面,上面有不少波痕。倪子杰在仔细观察了岩层剖面之后,发现了几个 " 小坑 "," 小坑 " 内有明显的塌陷,而且边缘清晰,很像动物爪印,他当即想到这有可能是恐龙脚印。

倪子杰自幼热爱大自然,对化石有浓厚兴趣。此前,他在三水盆地、广州等地发现过蜗牛、田螺等腹足类动物、鱼类以及植物类的化石。这次发现了疑似恐龙足迹的化石,让他倍感兴奋,便想方设法联系上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课题组求证。研究人员通过比对,确认这就是恐龙留下的脚印。

紧接着,课题组成员,以及地质与古生物专家张显球等专家来到了怀集县,对已暴露的恐龙足迹及其岩层层面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利用无人机、立体扫描等手段记录了足迹状况。



7 个脚印,初步判断为肉食性恐龙

研究人员介绍,发现恐龙足迹的区域地层属于白垩系闸岗群马屋组,这块区域的马屋组地层厚 570 米至 770 米,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与灰绿色钙质泥岩互层,局部含砂质岩,产介形、腹足和轮藻等化石,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

倪子杰发现的恐龙足迹暴露于砂岩表面,其上发育有明显的不对称波痕。经过仔细辨认,研究人员在岩石上共发现了 7 个兽脚类恐龙脚印,包括两个孤立足迹和一道行迹。

其中,由 5 个脚印组成的一道完整兽脚类恐龙行迹的保存状态最好,向东北方向延伸。这组脚印的形态都是中等尺寸、粗壮的兽脚类足迹,中趾前凸较弱,平均长宽比为 1.4,第 2 趾到第 4 趾的平均趾间角为 58°。因此,学者们暂时将其归入副强壮足迹属。

根据恐龙速度计算公式,研究人员估算出行进速度约为每秒 2.57 米,这就表明这组脚印是一只恐龙在小跑状态下留下的。

另外两个孤立的足迹分别被归为了实雷龙足迹类和跷脚龙足迹类。其中实雷龙足迹的脚印较大,而且显示出了明显的外边缘。然而,研究人员在这两个孤立的足迹附近没有找到连续的足迹序列,这说明当时留下脚印的恐龙可能踏入了一个质地较软的区域,随后又行进到了较硬的地面,因此没有留下其他足迹,也有可能是其他足迹在石化之前就已经风化了。

而被识别为跷脚龙足迹的脚印相对较小,而且保存较差,只能大致识别出足迹边缘。

在此前现场勘探过程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副教授邢立达表示:" 这次发现的是距今有一亿年左右的恐龙足迹,初步判断是肉食性恐龙留下的。"



△怀集足迹点俯视图

白垩纪恐龙在中国分布版图进一步扩张

在此之前,广东的南雄、河源盆地,广西的那霸盆地以及湖南的株洲盆地都曾发现过恐龙化石,但在广东省西北部、广西省东部和湖南省南部的三省交界地区却很少有关于恐龙化石的报道,怀集盆地也几乎没有任何相关记载。

通过研究分析,学者们将本次发现的不同形态的足迹暂时归入了 " 副强壮足迹 - 实雷龙 - 跷脚龙足迹 " 组合,这样的足迹组合曾出现在四川省和安徽省的白垩纪岩层。产自四川千佛岩足迹点白垩系夹关组地层的 " 副强壮足迹 - 实雷龙 - 跷脚龙足迹 " 组合,与安徽黄山小壶天足迹点白垩系小岩组地层的 " 副强壮足迹 - 窄足龙 / 实雷龙 - 小型跷脚龙足迹 " 组合相似,两者之间的纬度也相近,分别为北纬 29°48 ʹ N 和北纬 29°45 ʹ。然而,这次发现的怀集足迹点的纬度相对较低,位于北纬 23°54 ʹ。因此,怀集足迹点所产出的类似的足迹化石组合可以表明,在白垩纪时期,中国的 " 副强壮足迹 - 实雷龙 - 跷脚龙足迹 " 组合可能分布更广。

此外,怀集足迹点的化石记录作为该地区的唯一证据,对重建粤桂湘三省交界地区的白垩纪中期恐龙群,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 供图)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