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又有新进展!这两大片区正在推进保护利用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陶乐 记者 杨晓冬 文/摄)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如何保护再生的,下一步还有什么规划建设?高淳区高岗村如何联合清华大学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1月13日,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媒体开放日活动,现代快报记者近距离感受规划引领和要素保障带给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据了解,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13-1及外围W-1片区作为配套服务区域,正在推进保护利用。

△保留高岗村原有建筑风貌

修旧如旧、与古为新,历史街区实现“保护与再生”

宝龙美术馆、Vera Wang婚纱、莲花公馆、互联生态系统……现代快报记者走在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11-1片区内,感觉到浓浓的“文化”“艺术”“时尚”等元素。历经3年多改造,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11-1片区的历史建筑被重新赋予了活力和功能。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是2015年首批公布的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作为南京保护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共分为13个片区。街区现有285处院落,264处民国建筑中有225栋具有文物保护身份,被誉为“近现代建筑博物馆”。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历史名城保护处处长王昭昭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历史老建筑不应该“养在深闺人不知”,而是要通过活化利用,融入百姓生活。

11-1片区作为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先期开放区域,位于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南端,保护工作于2018年5月启动,共包括5幢文物建筑、2幢风貌建筑和一些辅助用房,占地总面积6260平方米,在“修旧如旧、与古为新”的原则下推进,最终实现整个街区的保护与再生。

△围栏侧面可以看到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缩略图

王昭昭说,通过院落联通、街廓回归、空间彰显、丰富业态等手法进行研究和再设计,在展现历史文化街区昔日风貌、体现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特色的同时,结合当代城市发展和空间需求,引入新的功能和公共空间,实现新旧共生。“院子以前都藏在围墙里,如今,在维持原有院落肌理的基础上,将独立式封闭院落转化为联通式开放院落,市民也可以更近距离地欣赏近代优秀建筑,体验近现代文化。”

前来游玩的市民王先生点赞片区改造,“以前只能远远地望着这边,看着高于围墙的屋顶,没有办法进来拍照留念。现在可以进来看看,不仅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也让自己有种置身于民国时期的感觉。”

王昭昭透露,13-1及外围W-1片区作为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的配套服务区域,包含新住宅氧气化粪厂旧址及老化学厂建筑群,目前正在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清华大学助力,高淳高岗村迎来蝶变

△耕读·清华学堂

在南京市高淳区高岗村,远山如黛、近水含烟,高岗·耕读公社服务站、守望·乡村赋能中心、廿廿咖啡馆等一幢幢别具特色的建筑与周边山水交相辉映。曾经破败的村庄能有如今的蝶变,得益于清华大学和高淳共同开展的乡村振兴探索和试验。

△高岗村规划总平面图(九六耕读公社提供)

为引入高校智力资源,创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高淳分局于2018年开始与清华大学积极对接。2018年12月,清华大学和高淳区签署“乡村振兴工作站共建协议”,在高岗村建设江苏省首家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乡村振兴要各具特色,需要各展所长,经过广泛的基层调研和多次讨论,双方共同决定,在村庄业态规划上另辟蹊径,不走观光旅游“寻常路”,而是瞄准研学教育培训,结合田园综合体规划,以耕为本、以读为核,发展特色田园教育产业。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高淳)工作站

家乡的变化与发展,也吸引着在外工作的游子重回家乡的怀抱,目前负责高岗村内民宿运行与接待的史东滢就是其中一员。“我是高淳人,家就在隔壁村,平时一直在关注着家乡的动态,这边建成工作站、民宿,我们都知道。”史东滢告诉记者,之前她与爱人长期在北京工作,孩子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看,如今孩子上了小学,一直想回家工作,多陪伴孩子与家人。改造后的高岗村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史东滢也遇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2021年春节过后,史东滢就顺利地留在了老家工作。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高淳分局局长许海燕介绍,“南京高岗村”已经成了校地合作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张靓丽名片,越来越多的高校及社会资源参与到高淳区乡村振兴工作中来。2020年,“南京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高淳站”在东坝小茅山脚村举行揭牌仪式,此外,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也将陆续在高淳建设工作站。

规划引领、精准管控,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内业态丰富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挂牌三年来,扎实推进高淳、溧水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提升重大项目服务效能,促进项目及早开工;坚持节约集约导向,健全城市更新体系;推进全市首个城市更新危房安全消险改造试点项目——石榴新村更新项目。

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力度。打造了颐和路、小西湖、评事街、百子亭、浦口火车站等历史地段的保护再生项目,把历史文化资源真正融入到现代城市公共活动体系中,实现了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

同时,秉持规划引领,推进重点片区规划设计,发布《南京魅力滨江2035》,加快临空经济区等片区规划设计,着力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进宁滁、宁扬、宁马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完成《南京市主城公共空间规划》,推进15分钟生活圈规划研究,开展了5期“以人民为中心,为城市而设计”系列活动,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告知书制度,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下一步,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继续发挥规划引领和资源保障作用,为南京城市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