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江苏文脉大讲堂首期开讲!莫砺锋导览“诗词里的大美长江”




现代快报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江河之间,吟啸且徐行。大江之上波涛汹涌,荡涤了他们的心胸,洞开了他们的眼界,也润泽了他们的笔墨。



7月8日,首期江苏文脉大讲堂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大成殿开讲。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莫砺锋先生,为线上、线下的观众导览“诗词里的大美长江”。一堂生动的诗词课,纵横万里、穿越千年,带大家饱览凝练成诗的大美长江。

江苏文脉大讲堂首期讲堂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现代快报社承办,南京市博物馆协办。



排名第一的唐诗、宋词都是写长江


讲堂一开场,莫砺锋介绍,王兆鹏教授编写的《唐诗排行榜》《宋词排行榜》分别从唐诗、宋词中精选了100首,进行打分、排名。名列第一的唐诗是崔颢的《黄鹤楼》,最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写的就是是长江。名列第一的宋词是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所以,无论唐诗还是宋词,名列第一的作品写的都是长江。

“我们这条江,与诗词的关系太密切了。”莫砺锋认为,这首先是由于长江气象万千,它绵延6000多公里,每一段的风景、气象都是不一样的。

苏东坡的家乡眉山,就在岷江边上,他在诗里把这段长江称作“玻璃江”,也就是说,水非常澄澈透明。

长江奔腾而下,也就成了杜甫诗里写的那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三峡一带长江的气势,波涛汹涌。

再往下奔流,到了江汉平原,江面更宽广、水流更平稳,更加气象万千。最有代表的是李白站在庐山上写的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到了长江下游,南京一带,更加宽阔平稳,就成了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里写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这样一条变化万千的大江,当然会吸引无数诗人的目光。

讲长江诗词,最应该讲的是哪一首?“孤篇横绝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是莫砺锋心中首选。它篇幅比较长,是对长江一个全景式的描写。张若虚是扬州人,他观看长江的点位,应该是在扬州西南方的一个叫“三江营”的点位。初唐时,人们在那里能观“广陵涛”,就像现在看钱塘江潮一样。



“长江形象代言人”首推苏东坡


在古今大诗人中,如果要推选“作为长江形象代言人”,谁能当选?莫砺锋认为是苏东坡。正如余光中在《戏李白》中所说:“有一条黄河你已经足够热闹了,大江且留给你苏家的乡弟吧。天下二分,都归了蜀人。你据龙门,他临赤壁。”就诗人的性格而言,李白更像黄河,入天走海,奔腾万里;长江的大部分江面都是平稳、深沉、不露声色的,也许有漩涡、波浪,但总的来说江面是开阔的,是一种处变不惊、深沉平稳的状态,这也许和苏东坡的人生和性格更为相似。

苏东坡生长在岷江边上,也就是长江的上游。他有两段在长江边的“旅行”:24岁那年,他和父亲、弟弟一起坐船离开眉山,沿着岷江南下,路过乐山大佛,写下“奔腾过佛脚”,又到了江陵,又改走陆路,到了汴京。第二次是31岁那年,父亲去世,他和弟弟两人把父亲的遗体从京城运送回故乡安葬,先走运河到了扬州,进入长江,溯江而上,一直走到眉山,这一次走了大半条长江。

36岁那年,他写下《游金山寺》:“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这首诗的开头,“我家江水初发源”,就写了诗人和长江的“亲密关系”。那一年,他被排挤到杭州当通判,路过金山寺,住了一晚。莫砺锋认为,这是苏东坡所有写长江的诗中最好的一首。



一生像长江一样奔涌向前,他从未“躺平”


“苏东坡与长江真正结缘,在他45岁那年。”莫砺锋介绍,44岁那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入狱,政敌要致他于死地,直到年底被赦免,发配到黄州。在苏东坡45岁这一年正月初一,汴京城里鞭炮齐鸣的时候,御史台派了两名差役,押送他到黄州。黄州是长江中游的一个江边小山城,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市,他在这里一住四年多,正值壮年。

黄州有一个山岗叫赤壁,相传这里是三国时期赤壁古战场。莫砺锋说,苏东坡精通历史,知道这是一个误传,但他将错就错,在这里留下了一生中与长江有关的最重要的作品《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是苏东坡对在长江边“演绎”过人生壮丽一幕的历史人物的缅怀。他认为,这样的人生充实而光辉,转念一想,自己已经47岁了,和古代英雄完全不能比,作为罪人被流放到这里,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他觉得很压抑、很悲摧,心情很复杂。

《赤壁怀古》的情绪基调是什么样的?兴奋?昂扬?低沉?消极?历代读者看法都看法不一。古代读者大部分认为,这是东坡集中第一首“壮词”,也是北宋真正第一首豪放词。莫砺锋也持这种观点。

词的结尾明明写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为什么还是豪放词?莫砺锋认为,苏东坡虽然也“发牢骚”,表面有一些消沉,但他终身没有“躺平”,而是一直奋发有为,“无论在朝在野,他都一直在好好做事业。哪怕在海南岛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他都为海南本地的文化事业出谋划策、培养人才,为海南岛的农民推荐优良稻种,还完成了人生最后的三部著作。”

4400篇古文、2800首诗、350首词,还有无数书法作品……苏东坡一生留下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文化史上的瑰宝。莫砺锋认为,这绝不是一个消极的人能做到的。

苏东坡《赤壁赋》中写道:“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虽然长江水一直在东流,瞬息万变,但是整条长江是流不走的。长江千回百折,6400公里,奔向大海,有急有缓,总体上是滔滔不绝往前流,人的生命也是一样的,苏东坡一生无数坎坷、无数挫折,但总是向着人生的终极目标前进,创造一个积极有为、有所贡献的人生。

莫砺锋认为,作为长江最好的代言人,苏东坡生在长江边,一辈子在江湖漂泊。而他真正参透长江、参透人生,是在黄州的四年半。正是人生低谷时期,他可以冷静下来、思考人生。

 


超50万人次!线上线下一起学诗词


朝天宫大成殿内,首期讲堂现场,台下座无虚席。从白发老者,到稚子蒙童,无一不听得入神。有11组“诗迷”小记者家庭,通过现代快报+开放的通道,获得机会来现场跟着莫砺锋“同游”诗词里的长江。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听完莫砺锋的讲座,8岁的胡彭懿冉小朋友现场背诵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分享自己心目中“诗词里的大美长江”。她说,这一次跟着莫砺锋老师学到了很多新的诗词。胡彭懿冉的妈妈彭女士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暑假一过,女儿就要上三年级了,“想让孩子了解更多的唐诗宋词,这对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7岁的陆修远,同样是一名小“诗迷”。他的妈妈徐女士告诉记者,孩子的名字就是取自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家里人都很喜欢诗词,孩子也是一样喜欢,平时老在家看诗词文化节目。”徐女士说,像这样与文学大咖面对面“探讨”诗词的机会很少,自己也是收获颇丰,“老师讲述由浅入深,不仅能学习到新的诗词句,还能了解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线下听得认真,线上聊得火热。除了线下讲堂,线上同步进行的“云讲堂”吸引了众多诗词爱好者。现代快报+全程直播了首期讲堂“诗词里的大美长江”,直播收获了超50万人次的观看。评论区内,网友们不停刷屏,用一首首长江诗词接龙。还有不少网友带着孩子一起看直播,觉得“受益匪浅”,并热心期盼后续的江苏文脉大讲堂活动。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 刘静妍 李鸣 李艺蘅/文 顾炜 施向辉 储希豪 郑芮 钱念秋/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