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昆山: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近年来,昆山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在种植业领域不断开拓创新,持续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轮作休耕形成“昆山模式” 让土地提质增效

  又是一个丰收年!锦溪镇狭港村的顾桃林明显感觉实施过轮作休耕的土地长出来的水稻更加饱满,“4月的时候油菜花被翻耕进20厘米深的土里,变成了有机绿肥。”

  昆山市主推的耕地轮作模式主要是稻油轮作。“秋冬季播种作物由小麦改为油菜、蚕豌豆等作物。”昆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介绍,“这种模式不仅有效减少连年小麦种植带来的病菌基数大等问题,还可活化土壤养分、增加土壤有机质积累。”

  土地肥沃了,除了产量增加,大米的品质还变好了。顾桃林和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实施耕地轮作后,油菜花直接变成有机绿肥;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就减少;人工成本减少;总体支出减少。同时,大米品质还好了,卖出的价格比往年高。作为锦溪镇的种地大户,他已经连续多年施行耕地轮作,结果让他很满意。

  昆山市耕地轮作工作,目前形成了“起步早、补助足、创意多、对接好”的“昆山模式”,并得到广泛认可。2015年,昆山在江苏省率先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在技术模式、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积累经验。巴城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率先实施轮作休耕后,每亩减少化肥23公斤、农药0.38公斤,病虫危害率降低10%-15%,而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公斤增加到28.6克,亩均效益增加10%以上。

  2016年,昆山市被列入江苏省首批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县,并出台《昆山市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实施办法》,统筹实施区域,在沿河湖水网、主干道路优先常态化开展耕地轮作休耕。2020年,昆山市被列入国家耕地轮作制度试点的“国家队”,圆满完成3.5万亩的国家耕地轮作制度试点任务目标,推动了耕地轮作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耕地轮作的实施,昆山还让轮作变得有创意,成为农旅融合发展的新亮点。每年春季,千灯镇高效农业基地的五彩油菜花总能吸引长三角地区大批游客前来观赏打卡。淀山湖镇民和基地,豌豆、蚕豆的采摘不但能增加市民的乐趣,还能增加产地蔬菜供给、提高经济效益。周市镇永共村的稻茬免耕直播油菜除观赏性以外,还为昆山市发展稻茬免耕直播油菜拓展了新的空间。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截至2021年7月,昆山共完成耕地轮作休耕面积19.85万亩,累计发放补贴资金6787.21万元。

  综合种养实现一田双收 让农民增收致富

  风吹稻浪香满村。锦溪镇长云村到处是忙碌的景象。在这千顷良田上,村民们用汗水耕耘出了实实在在的幸福。其中,稻田综合种养的生态农业就是长云村的活招牌。

  “稻田综合种养是根据水稻的生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与鸭、蟹、虾、鱼等的生活特点设计出的一种高效立体种养模式。种养互作,以稻促渔(鸭)、以渔保稻,实现‘一地双业、一水双用、一田双收’。”昆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介绍。

  稻田综合种养对探索农业增收、产业富民有着重要意义。锦溪镇长云村农地股份合作社负责人王见林介绍,2021年长云村共实施稻鸭共作300亩、稻渔共作40亩。以小龙虾为例,到夏天旺季时,小龙虾每天供不应求,一天上市40-50斤小龙虾,批发价基本在18-20元/斤。“稻田里养出来的龙虾更加受市场欢迎,一个水稻季亩产值可以增加2000元以上。”王见林信心满满地说。

  2021年昆山市稻田综合种养预计实施面积2200亩。其中,稻鸭共作面积近1900亩、稻渔共作面积近300亩,养殖品种也更加丰富,包括螃蟹、河虾、小龙虾、锦鲤等。昆山市稻田综合种养试点工作于2017年启动,通过近年来的连续试点和推广,已实现全市11个区镇全覆盖,至2020年年底,已累计实施8371.57亩,发放扶持资金136.86万元。其间,为推进试点工作有效开展和规范化实施,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制定出台了《稻田综合种养技术规程汇编》《昆山市稻田综合种养试点实施细则(试行)》,对共作技术、配套设施、田容田貌等进行规范,形成农户自愿申报、技术部门跟踪指导、第三方核查、新增面积补贴扶持的运行模式。

  在稻田综合种养区域,水稻生长大多仅施用500公斤商品有机肥作为基肥,而且全程不使用化学肥料与农药,在实现“减肥减药”的同时,充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种养双丰收。昆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稻鸭共作田地产量950-1000斤/亩、稻蟹共作田地产量700-750斤/亩。稻米绿色生态、售价高,是常规稻米的3-4倍,加之相应的畜禽与水产品,亩均效益相较增加2000元以上。

  昆山丰产坊农业专业合作社的205亩水稻,2021年全部采用稻鸭共作模式,目前鸭子已经上市,市场售价60元/只。合作社产出的“丰泽田庄”有机大米市场售价24元/公斤,深受消费者欢迎。“合作社已形成鸭稻米、稻田鸭的销售特色。近距离感受鸭子在稻田间捉虫、嬉戏成为深受游客欢迎的农事体验项目。”提起发展,昆山丰产坊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难掩心中的兴奋。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让生态环境更优

  “基地应用推广杀虫灯、生物天敌、夏季闷棚等绿色防控减药增效技术,芽孢杆菌生物有机肥和土壤调节剂等生物肥土壤活化技术,辐射面积超4000亩次,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30%,肥料使用量降低12.5%。同时我们运用可降解农用薄膜等新型农膜应用技术,引进气流膜静态发酵等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技术。”说到农业的绿色发展,玉叶智慧农业产业园负责人滔滔不绝。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昆山积极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县,运用水稻机插覆膜、水稻侧深施肥、水稻有机肥替代、秸秆机械化还田、农业废物无害化处理利用等技术,以及开展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

  在绿色防控示范县建设方面,2020年昆山共建成江苏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4个,苏州市级绿色防控示范方1个,昆山市级绿色防控示范片7个;2021年3月底获国家级绿色防控示范县荣誉称号。

  在化肥减量增效方面,昆山市化肥减量增效经验作为县级典型,分别在江苏省2018年化肥减量增效暨水稻侧深施肥现场观摩会、全国农技中心2019年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培训班上进行展示;多次在江苏耕地环境信息联播公众号上进行宣传转载,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

  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方面,2020年昆山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获江苏省级成效评估A等次。昆山市围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实现农膜回收网点全覆盖,建成“六有”标准化回收网点18家,废旧农膜归集仓库2个,形成市、镇、村三级回收利用体系;建成3个新型农膜应用技术集成与示范点。调查结果显示,昆山市农膜土壤残留量自2018年0.27公斤/亩下降为2020年的0.089公斤/亩,农膜回收利用成效明显。

  数据显示,相较于2015年,昆山市化肥削减率达31.9%;农药使用量逐年下降,每年下降幅度为1%左右;农膜回收率达91.3%,累计完成各类农药废弃包装回收547万件,完成集中处置总量103.5吨,实现回收率超95%,无害化处置率达100%,有效改善了昆山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接下来,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将坚持绿色引领,进一步聚焦重点,精准施策,持续加力,久久为功,绘就种植业绿色发展的新图景。”昆山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昆山日报)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