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苏州:绘就古城更新发展的“最靓景致”

苏州市姑苏区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在城市更新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城市文化遗产,同时更好地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彰显古城的特色和魅力,成为苏州古城保护的基本遵循。

近年来,姑苏区金阊街道积极探索古城保护与利用新路,既注重风貌保护,又注重文脉传承。“让古城街巷环境更优美、设施更现代、生活更智慧,让更多市民分享古城保护成果,以可观可感的工作成果,绘就古城更新发展的‘最靓景致’,迎接苏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成立10周年。”金阊街道党工委书记杨跃这样说。

保护修缮,盘活资源—— “古建老宅”开启“活化利用”模式

宣州会馆位于吴殿直巷8号,由清代乾隆初年在苏经商的宣州泾县籍商人所建,是以前宣州商人在苏州活动的集中地,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原本的建筑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为“四水归堂”的独特风格,被列为苏州市控保建筑。经过百年的风雨侵蚀,宣州会馆不少地方已经腐蚀损坏。对此,金阊街道及相关单位对居住其中的40多户居民进行搬迁并启动修缮保护工程。工程本着“修旧如旧”原则,依据历史资料,用原材料、原工艺修复,力求恢复原貌。如今,修缮一新的宣州会馆被打造成了古色古香的精品文化酒店。园林式的风格受到许多游客的好评,“住在这里能感受到江南韵味。”一位住客这样点评。

古建老宅是“活着”的古城元素之一,如何有效保护修缮,合理运用开发,一直是金阊街道高度关注与思考的重大课题。“盘活古建老宅资源,吸引更多活力人群来古城生活、创业,实现‘活态’保护。”金阊街道办事处主任韩晓庆表示,街道辖区古建老宅众多,文化的传承,需要人来体会,让人愿意留下来,领会文化的韵味,这才是关键。近年来,街道加快推进古建老宅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除了宣州会馆,位于桃花坞大街的费仲琛故居也已完成修缮工作,并被打造成招商载体,曹沧洲故居、元宁公所、武安会馆3处古宅已完成腾迁,大众里3号、尤先甲故居、邓宅、吴宅4处131户居民腾迁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消防安全是古建老宅保护中尤为重要的内容。中街路网格处于姑苏古城核心地带,街巷纵横,古宅星罗棋布,金阊街道将该区域列为试点,探索实施智能安防系统建设,通过安装烟感报警器、可燃气体探测器、电气火灾探测器和一键式呼叫器等设备,实现隐患苗头智能感知、安防平台“云”上报警、管家力量现场排查、第一时间隐患化解,以智能化手段守护老宅和居民安全。此外,街道还为辖区所有控保建筑都添置了消防灭火器,并组织网格员进门入户宣讲安全消防常识,讲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这些灭火器有统一编号,有专人监督管理,社区也会定期进行检查,确保灭火器能正常使用。

改善水质,风貌提升—— “一河一策”展露水乡传统韵味

挑檐、花窗、栏杆……这些透露着江南水乡独特韵味的细节在平门小河沿岸随处可见。今年,姑苏区金阊街道配合姑苏区河长办对平门小河、阊门内城河、桃坞河、仓桥河4条背街水巷启动风貌提升工程,工程实行“一河一策”方案,通过水岸同治的方式恢复苏州水巷传统风貌,保留古城记忆。

此次背街水巷风貌提升工程对枕河人家的房屋进行整修,对破损严重的墙面等进行处理,根据河道的文化特色加装具有文化符号的门窗、挑檐等建筑构件,使立面风格更具苏州特色。在市政道路方面,相关部门根据工程要求,对沿河的破损道路进行重新铺设、对沿河老化损坏的栏杆进行修整加固。在绿化景观上,对公共区域的绿化进行修剪和补种。对损坏的桥梁基石、栏杆进行更换加固,在沿河加装监控技防设施并实现全覆盖,对污水直排和开窗倾倒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控取证,在适当区域增加景观灯。沿河违章建筑不仅破坏河道风貌,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借此提升工程契机,金阊街道还对各类占用公共空间、严重影响水巷风貌的违章建筑进行了集中拆除。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不少游客来苏州体验苏式生活,坐一程游船观两岸风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今年10月,上塘河水上游项目正式启动,此次开通的上塘河游线串联了沿线诸多景点与石路华贸中心等商业载体,到达新建的上塘河江枫桥码头后,可步行前往寒山寺、枫桥景区,实现了对历史文化遗产、滨水景观风貌、水乡风俗民情、现代商业载体的“串珠成链”。“提升水质,打造优质旅游环境,金阊街道有序推进辖区运河水质提升工作,对入河水质定时监测,确保发现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处理。”据金阊街道城市保护建设处处长钱春明介绍,街道编制完成《金阊街道京杭运河轻化仓库断面水质提升方案》,结合整治方案,对汇入运河的上塘河、徐家浜、活络浜、里双河等11条支流支浜“一河一策”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明确了治理目标、任务,为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下一步,金阊街道还将积极推进河道风貌提升工作,针对辖区桐泾河、黄石桥河、活络浜、徐家浜、彩香浜等河道开展综合提升工作。

一街一特色,一巷一亮点—— 环境治理焕发背街小巷活力

3D全息互动花卉、“12月花神”巷里花园、“天女散花”立体墙面……古城区东百花巷以旧时巷内百花庵而得名。走进小巷,人们都会被各种各样的花卉装饰环绕,仿佛置身花的海洋。背街小巷是城市之窗,于细微处展示着一个城市的形象。今年,金阊街道根据辖区不同街巷的自身特点,实施差异化的施工方案,实现“一街一特色,一巷一亮点”,做到因“巷”制宜,让这里的百姓生活更宜居。

今年3月,姑苏区召开动员部署大会,以姑苏区1600余条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为重点,先用100天的时间开展高频度的大扫除,迅速提升街巷环境,达到无暴露垃圾、无乱停乱放、无乱涂乱贴等7条工作标准。在此基础上,全区转入长效管理阶段,常态化开展每月全域大扫除,推动城市环境卫生面貌整体提升。针对辖区370条纵横交错的街巷,金阊街道积极做好全域环境治理。第一轮街巷“净化”实现全覆盖,清理垃圾760余吨,重点消除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街道还选取中街路片区,创新实施“巷管家”项目。团队以城管、安监、交警等10支传统职能型力量为核心,配合大数据指挥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管家式”服务,以“绣花”功夫探索街巷治理,优化古城人居环境,切实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品位。

作为落实“净美街巷”行动的具体举措,今年,金阊街道在做好辖区背街小巷“净化”的同时,还更加注重街巷的“美化”。街道引入第三方文化创意机构,深入挖掘街巷本身的历史故事,让小巷既擦亮“颜值”,更厚植内涵“气质”。一条条街巷串联起城市的生活记忆,也是了解城市历史的文化密码。根据不同特点,今年,金阊街道以“记忆马大箓、花意东百花、诗意王洗马”为主题,对辖区特色街道进行美化改造,并深入挖掘街巷内古建、古宅的人文历史,通过诗词创作、墙面彩绘、电子导览、活动赋能以及与喜马拉雅联合打造有声专辑,推出“风雅金阊·诗音街巷”项目,用声音讲述街巷的悠久历史,通过音频传递古宅的人文故事等形式,唤醒居民城市记忆,焕发古城街巷活力。“从唐寅的‘金阊门外枫桥路,万家月色迷烟雾’,到杜荀鹤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辖区的王洗马巷以‘诗意’表达贯穿全巷,在历代著名诗人的经典字词间,诗情画意融入到街巷之中。”不少市民慕名而来,小巷不仅成了一处网红打卡点,更是品味苏式生活的首选之地。

改造老旧小区,新建口袋公园—— 完善设施提升居民宜居环境

“粉刷一新的墙面让人感觉小区‘年轻’了十岁。”在即将改造完工的新元二村小区,家住小区6幢的居民游永兴对这次小区改造连连点赞。

古城区老旧小区数量众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老旧小区的配套设施已经跟不上生活的需求。为给辖区居民营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让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强,近年来,金阊街道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与老旧片区交通安防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老旧小区停车位及活动场地进行增设与改造,对住宅建筑外立面、楼道、房顶进行粉刷修整,对市政设施进行改造,包括路面修整、雨污水管网改造等,为老小区增添智能化设备,包括安装楼道烟感、电子围栏、智能闸刀和智能监控系统。整治及改造,让老旧小区“面子”好看“里子”好用,居民生活环境改善明显。

日前,位于金门路和彩香浜交叉路口的麻布浜口袋公园宣告竣工,向周边居民开放。麻布浜口袋公园以现代风格为主,结合局部小广场作为居民休憩、交流的空间。在植被方面,保留了原有的水杉,增加常绿乔木香樟、广玉兰等以及落叶乔木黄山栾树、无患子、紫玉兰、合欢等,还增加了花灌木蜡梅、石榴等,在基础设施方面,麻布浜口袋公园新建健身活动场地近600平方米,还有一座3A标准厕所,并将原有区域内的架空线全部进行入地处理。

为做优扮靓古城环境,实现居民“开门见景、推窗见绿”的美好愿景,自姑苏区绿化和景观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以来,金阊街道已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了创元公园、经贸大厦、东虹园、革命博物馆和麻布浜5个口袋公园的改造升级工作,完成了干将路、三香路、金门路、馨弘路和银泰路5条主干路的景观提升工作,“下一步,还将配合推进三元四村、菱塘和新元等口袋公园的改造升级工作,持续提升古城颜值。”金阊街道党工委委员吴刚说。

丰富内涵,加强体验—— “活态保护”助力古城文化传承

如何把古城保护好、建设好、传承好?除了古建古宅、古井、古城墙等硬件设施外,文化更是不可或缺的软件,其中来源于生活的传统民俗最能彰显姑苏文化的魅力。近年来,金阊街道深入挖掘大运河姑苏段沿岸故事,丰富姑苏运河民俗文化内涵,系统提升大运河民俗文化影响力。

作为大运河姑苏民俗文化旅游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的“轧神仙”活动更是焕发新活力,彰显新魅力,金阊街道在保留和发展极富传统特色和生命力的项目基础上,创新植入时尚国潮元素,导入科创、文创项目,让每一位市民既能在精品神仙市集、民生百荟市集以及“运河人家记忆小屋”等各类主题特色小屋中,品味到吴地文化的精致典雅,又能在街头快闪、网红打卡间感受时尚前沿的潮流质感。大运河文化孕育了无数姑苏能工巧匠,他们传承传统技艺,推动非遗文化与自身品牌共生共长,在今年的“轧神仙”活动中,金阊街道还向辖区八家文化企业授予石路商圈“金·匠”企业荣誉称号,这些企业在苏绣、织绣、传统糕团、吴门中医药、黄金古法技艺、宣德炉制作、民族乐器生产、传统戏服制作等行业内将匠心精神灌注于“非遗”技艺、产品制作、品牌打造各个环节,将“非遗”传承融入企业创新发展,已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佼佼者。据统计,今年“轧神仙”吸引85万人次参与,“政企联动,文商互动”的形式让石路商圈人气爆棚。

除了“轧神仙”,老习俗的传承体现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小满节气,金阊街道组织居民走进老字号“雷允上”药铺,让居民亲手制作一款驱虫消暑的香囊;夏至节气,组织孩子们跟随老苏州一起动手制作传统苏式绿豆汤和酥软的绿豆糕,解锁苏州特色的“夏日味道”;白露节气,带居民深入古城老牌菜场,寻找“水八仙”,喝一杯白露茶,感受从古代流传至今的苏州节气习俗。此外,今年,金阊街道还推出了“运河四季音乐会”品牌活动,每季度通过民乐、交响乐、合唱、音乐剧等不同种类的音乐表现形式演绎运河四季变化,让市民、游客朋友们在音乐的美好熏陶中领略江南文化之美。(苏报记者 胡毓菁 苏报通讯员 朱丹虹)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