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成绩不仅仅在于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块奖牌,更在于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从邱冷手心写上“老武加油”,到贾宗洋边流泪边为队友鼓掌;从范可新温柔亲吻冰面,到高弘博笑对全场最低的15分……本届冬奥会打动人心的,除了敢于挑战极限难度的拼搏精神,以及对冰雪运动的恒久热爱,还有超越胜负的人性之光,以及喷涌而出的家国情怀。
可喜的是,中国小将在本届冬奥会上展现出的精气神,让人刮目相看。20年前为中国赢得首枚冬奥会金牌的著名运动员杨扬深有感触地说:“青年的一代,比我们那时候更自信、更洒脱、更渴望表达。”一个强起来的中国必能带给青年一代更大底气,一个开放而包容的中国也必能让青年一代更包容、更有自信心。向世界展现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向世界展现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
多年后,世界记忆中的北京冬奥会,一定有中国奥运健儿的一骑绝尘,一定有克劳迪亚·佩希施泰因八次征战冬奥,一定有羽生结弦哪怕失败也要向极限进击……这正是北京冬奥会留给世人的美妙“遗产”。
如果说17天的完美呈现,“浓缩”了北京冬奥会的精彩,那么支撑这完美17天的,则是长达6年多的筹备。
自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成功以来,中国就全面兑现每一项承诺,致力于“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一伟大实践,已成为北京冬奥会最重要的遗产。
从“不出山海关”到“南展西扩东进”,从“一季火”到“四季热”,在北京冬奥会引领下,神州大地热“雪”沸腾、冰雪“奇缘”处处出现。人们看到,冰雪运动正在成为中国人所热爱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人们还看到,各地蓬勃开展的群众性冰雪运动,正成为“健康中国”的亮丽风景线。中国在冬季运动方面取得非凡成就,不仅开启了中国冰雪运动的新时代,也开启了全球冬季运动的新时代。
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之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留下的丰厚遗产,横跨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等七大领域。这些重大成果既为后来者提供标杆性参照,更有助于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引领社会文明进步,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鉴。
北京冬奥会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本届冬奥会共有91个国家和地区的2877名运动员参加比赛,还有超过30位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了开幕式。这些都完美地诠释了本届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主题。
“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支持,北京冬奥会不可能收获如此卓越的成功。”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将奥林匹克杯授予全体中国人民,以感谢中国人民对于北京冬奥会作出的卓越贡献。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世界需要一届成功的冬奥会,向世人发出明确信息,即任何国家、民族、宗教的人民都可以超越分歧,实现团结与合作。”北京冬奥会如期举办,冬奥场馆成为中国的“会客厅”,中国成功开展主场外交,既扩大了“朋友圈”,更凝聚了国际社会携手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日益得到世界认同,互利共赢的“朋友圈”越扩越大,折射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如果说奥运火炬传递的信息是团结和复苏,那么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更为大家聚拢一起团结向前注入了蓬勃活力。正如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阿卜杜拉·沙希德所称:“在新冠疫情引发的不确定性面前,北京冬奥会将有助于展示人类的韧性、团结和对幸福的追求,它将是超越地缘政治,促进全球团结、和平和人类创造力的重要机会。”
如今,这一愿景变为美好现实。从“感谢中国,感谢奥林匹克大家庭,在如此艰难的时刻还能举办冬奥会”,到“永远记住一个强大而友善的中国”,再到“北京冬奥会为我们彼此增进友谊、展现团结提供了平台”,特别是运动员与志愿者的“双向奔赴”……每一句质朴言语,都表达着团结的要义;每一个生动细节,都寄托着“一起向未来”的梦想。
破冰驭雪,逐梦未来。透过北京冬奥会,世人越发意识到奥林匹克运动承载着人类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北京冬奥会的举办让大家跨越山海,相聚于奥林匹克旗帜下,不仅生动实践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也为彼此增进友谊、展现团结提供了开阔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欢迎宴会上指出:“我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北京冬奥会一定会成为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而载入史册。”任凭岁月变迁,世人一定会记住这届简约、安全、精彩的盛会,一定会记住中国人民真诚友好、热情好客,也一定会记住北京冬奥会所呈现的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团结才有力量,共进才是未来!北京冬奥落幕,奥运精神永不落幕,世界携手前行,奥运精神必将因团结与爱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