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熙熙春和景明,当乘惠风助农桑!

熙熙春和景明,当乘惠风助农桑!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系列评论之三

作者:关铭闻

  人家皆枕河,埠头春溪涨。

  春雨潇潇,流过浙江桐庐环溪村的那条小河,涨起了春潮,碧水轻漾着马头墙的墙脚,河底细石游鱼直视无碍。

  说起这条河,环溪村党总支副书记周忠莲总有讲不完的故事。她说,以前村里曾有一句顺口溜:“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溪沟就是垃圾污水的家。”而现在,“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室内现代化,室外四季开鲜花,溪沟清澈见底有鱼虾”。

  她将这一变化,归结为“乡村振兴”的成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道出了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上最重要却又最艰巨的任务。

  一个以“社稷”为国家象征的民族,无论处于何种方位、迈入什么阶段、锚定哪个目标,“安农”始终是国之大者,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关键。

  乡村振兴,将“安农”推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农业全面升级,生产方式踏着科技的步子;

  农村全面进步,乡居人家有了精致的样子;

  农民全面发展,千家万户走上富裕的路子……

  打赢脱贫攻坚、迎接乡村振兴,中华民族马不停蹄踏上新征程!

  (一)

  曾有国外学者把近代以前的东亚发展描述为“勤业革命”,换而言之,就是以不断逼近上限的肢体劳作,换取来之不易的勉强温饱。

  然而,短短几十年,我们就将“木犁耙”“铁把式”换作“金扁担”、让“吃不饱”变为“吃得饱”“吃得好”、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

  往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日子,已经被新中国的历史深刻改变!

  不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日臻成熟,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生态压力的反向倒逼,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让中国农业再向上攀登愈加困难。乡村要振兴,绝不能停留在人力叠加、资源拼凑的老路上,农业必须全面升级,迈入现代化、实现高质量、走向可持续。

  这道时代课题,怎样作答?

  我们把土地潜力挖出来!

  在宁夏吴忠,来自福建的科技团队顶着灼灼烈日、冒着冽冽寒风,持续着一场别人无法想象的土壤改良试验。

  为什么要花那么大力气和如此贫瘠的土地“较劲”?自古以来,稼穑耕耘、五谷六畜,都依靠土地。但同样的土地,带给人们的回馈,却大相径庭。正是经历了无数次改良试验的失败与成功,漠漠荒原终于成为万顷良田。

  “为盐碱地洗个澡”“为石漠化添绿妆”“让青山打个盹”“让草原喘口气”……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个“治三害”的兰考,有了无数个“人进沙退”的柯柯牙、毛乌素,今天的中国才将“饥馑荐臻”的记忆封印在历史里,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土地依旧是重中之重。

  时至今日,我们更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把那些荒地、滩涂、盐碱地、劣质地想方设法转变过来、利用起来,提升综合效能,让祖先留下的皇天后土更好地造福今天的中国人。

  我们把关键技术拿下来!

  袁隆平先生的“海水稻”取得突破时,有网民在社交平台上提问:“海水稻有什么意义?”

  “多养活一亿人!”有人用袁老的原话回答。

  小小的种子,蕴有乾坤万象;庞大的机械,涵藏毫发精密。从“漫山撒种”到设施农业,从“大水大肥”到测土配方,从“刀耕火种”到卫星收割……我们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赋予农业生产巨大的爆发力!

  前路漫漫,任重道远。搭乘科技快车的中国农业,渴望更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农机装备的机械化更新,需要制造业再上一个台阶;智慧农业、植物工厂的兴起,需要人工智能破圈加持;农业大数据普及,需要数字化产业有力支撑……这些乡村振兴的新课题,哪一个不需要我们一一破解?!

  我们把产业链条补起来!

  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发布首批60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市、区)名单,很多人没想到,“田家少闲月”“粒粒皆辛苦”的农村,将和“休闲”“娱乐”“悠然”这样的字眼紧密相连。

  农业的产业链条延长了,农业的价值内涵多元了,农业的发展路径拓宽了……今天农业提供给人们的,是作物产出,是生活方式,更是美的享受。

  相信,不久的将来,立体化、复合式的农业生态终将成型。届时,中国农业的全产业链将环环相扣,摆脱“农桑耕织”的单一模式,产出方式、组织方式、销售方式将无缝衔接,相辅相成。中国农业,将有无边的光景、创造无穷的可能!

  (二)

  中国,是一个植根于农桑的国家,无论你离开家乡多远,无论你身份如何嬗变,“家乡的桑麻家乡的水”,毕生都会植入你的心田。

  革命的胜利,依靠在农村;政权的巩固,根基在农村;改革的序幕,发端在农村;民族的复兴,还要看农村!

  今天,乡村振兴被前所未有地提高到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农村的面貌与气象,呈现着乡村振兴的成色与质地。

  乡村振兴愿景中的农村应该什么样?简而言之:宜业宜居宜人。

  宜业,让农村有干事创业的奔头!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从电子商务村的集群大规模出现,到“新农人”“城归族”创业热潮,从支撑亿万农民实现脱贫的扶贫项目,到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高质量产业,农村产业融合被认为是中国农民继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后的“第四次创造”,让神州大地蓄足新动能、迸发新活力。

  刚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提出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这项项政策,如缕缕惠风,让我们的原野更绿,让我们的笑靥更甜。

  放眼看去,产业振兴、县域合作、市场整合……这片土地,有太多文章需要我们落笔挥毫;一壶春酒、条条腊肉、满屉花馍……素朴人家,有无穷宝藏等待我们慧眼识珠。

  写出篇篇华章,将纂成皇皇巨著;串起颗颗珍珠,将汇就熠熠项链——地图上不起眼的村落乡镇,汇聚起来就是广袤山河。

  宜居,让农村有田园牧歌的诗意!

  乡村,在文化意蕴上是“暮霭昏昏半掩扉,偶逢邻叟荷鉏归”的美丽田园,是物阜民丰的源头活水,亦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

  但乡村,不能只被看作是定格在想象里的桃花源。“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只属于生产力低下的自然经济时代。现代化的农村,应打破地域、产业、城乡的阻隔,实现大生产大流通的成功对接,实现古风古韵与现代精彩的完美融合。

  这样的融合,其实早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探索。2003年6月,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启动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昔日污染严重的黑臭河流,逐渐变为清水潺潺;昔日随处堆放的生活垃圾,常扫常净日产日清。田畴更绿了,村庄更美了,笑脸更多了……多年后,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探访浙江,感慨道:“我在浙江浦江和安吉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2018年,“千万工程”获得了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已然成为现实!

  宜人,让农村有以文化人的底蕴!

  中国的农村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最大纵深,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中最复杂的一环。乡村的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不仅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更要有敦厚的人文环境。

  安徽省第一个村级“美德银行”在凤阳县小岗村成立,不存金不存银,存的是村民的美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就此培养起来。由点及面,乡村气象焕然一新。

  “多看名角,少了口角”“多一个广场,少一个赌场”“多了欢声笑语,少了鸡毛蒜皮”……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广阔乡村扎实推进,守住了乡村振兴的魂!

  乡风文明为保障、有效治理作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中国乡村,定能赓续传统、再造未来!

  (三)

  1936年,延安窑洞,如豆灯火,穿透历史迷雾。面对采访的斯诺,毛泽东面色凝重:“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而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赢得了农民。”

  这句话,始终响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耳畔!

  77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南博后村考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说到了千千万万老乡的心坎上。

  从推翻“三座大山”到实施土地改革,从包产到户落地到乡镇企业勃兴,从脱贫攻坚胜利到乡村振兴启航……植根大地的中国共产党人,最惦念的就是农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是矢志不渝的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创新、制度创设、实践创造,中国的农民实现了增收“十几连快”,连续几年跑赢GDP增速、跑赢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的确!今天的中国农民,丰衣足食。

  2021年9月,浙江嘉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全国十佳农民”披红挂绿、先后登台。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国“新农人”,为农业结构调整、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探索了新路子。他们,让农民这一职业变得更有底气、更有尊严;他们,让农业这个产业变得更有活力、更有奔头;他们,让农村这方热土变得更有生机、更有魅力!

  的确!今天的中国农民,大有可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民”的定义正在不断被改写:他们,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工业化的推动者、城镇化的建设者;他们,是生态环境的守护者、乡土文化的传承者、乡村治理的实践者;他们,携手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一体实现现代化目标!

  的确!今天的中国农民,豪情满怀。

  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三农”问题为什么一直让中国共产党人如此惦念?

  那是因为:

  无边沃野上的麦浪、青山绿水间的村镇、千家万户里的农民,永远是中国的根!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5日 01版)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