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市场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已突破1.5亿户,亿万市场主体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力量。这场疫情“倒春寒”不仅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诸多影响,也给许多行业造成严重冲击。各地在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善于“十个指头弹钢琴”,努力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
用暖心政策“托举”,给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疫情发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用一个个“诚意满满”的惠企“大礼包”,给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排忧解难。对市场主体而言,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至关重要。各地在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不动摇的同时,更要直面企业“痛点”,紧盯行业“堵点”,建立精准有效的纾困机制,通过与疫情暴发以来出台的降租减租、社保补贴、返岗稳岗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相衔接,进一步增强政策的协同性、精准性和延续性,助力市场主体“轻装上阵”,切实增强市场信心、提振发展预期,真正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用普惠金融“输血”,给市场主体注入“强心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应该看到,受疫情影响,资金链问题已成为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路上的“拦路虎”。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大支持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尽可能地通过普惠金融为小微企业“雪中送炭”,另一方面还要加快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通过开发多样化金融产品,让更多受到疫情冲击、面临短期困难但“加把火就能挺过来”的企业生存下来、存续下去。
用科技创新“赋能”,给市场主体提供“动力源”。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近年来,科技创新正成为各类企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过去一年,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5.5%,面广量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随着5G、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加速融合,必须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好各类创新激励政策,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市场主体大力支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播撒“及时雨” ,蓄力“迎春归”。面对防疫和发展的重任,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中国经济定能春回大地、春潮澎湃。(徐魏)
- 热点
- 2022-03-27 15:32:35
- 热点
- 2022-03-27 15:31:44
- 热点
- 2022-03-27 15:31:01
- 热点
- 2022-03-27 15: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