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地上悬河”蝶变“富民走廊”,江苏徐州持续9年实施黄河故道综合开发

“俯视徐州城,黄河映带流”,从1128年南泛侵泗夺淮入海至1855年改道北徙齐鲁,黄河在彭城大地上流淌了700多年。此后,遗留在江苏徐州境内的,是一条长达234公里的“地上悬河”。

长期以来,黄河故道两岸土地贫瘠、发展滞后。“无风三尺沙,黄土埋庄稼,只见青苗不打粮”,这里的人们曾这样描述世代守望的土地。自2012年以来,徐州连续9年集中对405万亩黄河故道区域实施综合开发,围绕道路、园区、绿化、文旅等重点工作,坚持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并重,至去年底累计实施各类项目657个,完成投资460.2亿元,实现了“河通、路畅、岸绿、景美、业兴、民富”的阶段性目标。

徐州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李荣芳表示,今年还将高标准编制《徐州市黄河故道“十四五”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围绕192个重点项目大力实施沿线区域产业提档升级,积极开展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带创建,加快沿线生态修复、村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培育精品文化旅游品牌等工程,力争“十四五”末将黄河故道沿线区域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生态富民廊道。



综合开发,“不毛地”变果园

春风拂面,故道边上连片果园内鲜花盛开,水面群鸟啁啾,每一步都是一处迷人的风景。

78岁的睢宁县姚集镇王塘村村民吴化香,随身携带一根长竹竿,每天骑着三轮车沿黄河故道而行,看到河里有垃圾袋、塑料瓶等杂物,就捞起来放进车厢。受吴化香影响,56岁的高党村村民王丙贤也加入守护黄河故道的队伍。尽管他右腿残疾,仍经常到故黄河两岸钓捞枯草、杂物。如今,高党村有一支40多人的志愿者护水队。

沛县龙固镇大沙河入湖口,百米长的闸门两旁,一边是水波不惊的大沙河,一边是烟波浩渺的微山湖。黄河故道在徐州境内分为两条河道,1851年,黄河在砀山与丰县交界处的蟠龙集决口,洪流浊浪,一路奔涌,从丰县华山镇入沛,向东北泄入昭阳湖。这次黄泛,携带上游的抛沙土,在丰沛两县境内冲出一条“地上河”——大沙河。

其后,大沙河泥沙淤积,河床渐渐增高,形成两岸20多万亩的沙荒地。涝年洪水泛滥,旱年黄尘滚滚,恶劣的自然环境使两岸居民年复一年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老头活到八十八,喝过的黄土能埋他”“一天到晚刨茅根,糊涂汤子撑死人……”一首首民谣,是过去大沙河人的生存写照。

1988年,黄河故道和大沙河沿岸居民向沙地进军,丰县数万干部群众仅用两年时间,就开挖出平均宽270米的大沙河中泓河道,建起夹河闸。县境内形成由华山闸、夹河闸控制的二级河川水体,一次蓄水达3000万立方米,年调蓄量可达1亿立方米,让两岸30万亩果树、农田摆脱干旱。近年来,丰县完成黄河故道中泓开挖23.6公里,大沙河河道开挖完成23.3公里,沿黄河故道、大沙河干线观光道路完成建设107公里。

在大沙河下游,沛县抢抓黄河故道二次开发机遇,全面实施以大沙河中泓开挖、道路贯通、产业培育、生态建设等为引领的8大类112项重点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5.86亿元,走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态修复、富民强村的特色开发之路。

近日,在大沙河西岸承包千亩地种植果树的鹿楼镇家庭农场主张诺异常忙碌,不仅要察看自己地里的果树栽种情况,还帮助其他果农联系树苗。

曾经,鹿楼镇水系不通、道路不畅,只能种一些旱地作物,基本上“靠天收”。2015年以来,沛县坚持水利、农业、生态、交通和文化旅游“五位一体”,围绕行水、蓄水、资源、生态、文化、旅游“六大功能”,扎实推进水利、交通、土地整治等“八项工程”, 疏浚周边河道30公里,极大改善了西部地区的农业用水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滩面成果林,昔日“废旧地”变成今日“聚宝盆”。

张诺引进10多个桃子品种,推广10多项先进技术,还建立了质量追溯体系,注册了“沙河印象”公共品牌,其牵头成立的沛县大沙河果品种植家庭农场联盟年产值在8000万元以上。

去年以来,为解决“水不畅、路不通、地不肥”的问题,徐州投资30.9亿元,拓宽中泓180公里,新增调蓄水1亿立方米、达到大型水库的蓄水量,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多万亩,让故黄河行水蓄水功能得以恢复和改善;累计投资142.5亿元,建成沿河二级公路227公里,沿河道路基本实现畅通,其中新城区至观音机场段、睢宁324省道段、丰县黄河故道段和丰沛大沙河段已成为休闲观光旅游的热点线路。此外,徐州还在中泓两侧各规划宽50—100米的绿化带,实施农田林网、道路林网、水系林网“三网合一”绿化工程,大规模种植生态林和经济林,累计投资12.5亿元、完成绿化10.2万亩,真正把黄河故道建成横贯东西的绿色走廊。


姚集镇依托古黄河风光带举办钓鱼比赛。 睢摄协/供图

姚集镇依托古黄河风光带举办钓鱼比赛。 睢摄协/供图


文旅融合,“灰腰带”焕新颜

春意盎然,行走在沛县安国湖湿地,宛若穿行在江南水乡。开阔的水域波光粼粼,野鸭游弋,飞鸟回环,绿树红花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铜山区紧抓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落户契机,推进园博园周边片区规划建设,去年以来投资1亿元,对通往园博园沿线12个村庄进行环境整治。

伊庄镇川上村,因孔子观吕梁洪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千古浩叹而得名。这里背靠龟山,借园博园发展的东风,村里269户村居统一粉刷外墙、进行外立面改造,对原先零乱的布局进行适当“规整”。古色古香的村落,柏油路直通家门口,石碾、独轮车等乡村元素融入村居景观,让村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安稳与惬意。

在睢宁,黄河故道遇姚集而弯,这一弯就弯出美丽的房湾湿地,这里自然风光得天独厚,鱼水资源丰富。姚集镇通过招商引资,抢抓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机遇,引进国家钓鱼基地项目,吸引垂钓产业配套企业落户。依托古黄河风光带,姚集镇已连续举办4届全国古黄河野钓大赛。

去年10月,姚集镇古黄河国际路亚基地正式营业,很快成为小有名气的钓鱼打卡地。相较于传统钓法,路亚钓使用假饵,更为环保。姚集镇路亚基地垂钓区总长22公里,核心区220亩,投资2000万元,正着力打造国家级钓鱼基地。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到2亿元,年吸引游客量达3万人次。今年,姚集镇计划依托该钓鱼基地,举办近30场赛事。

“钓鱼产业经济吸附力比较强。”姚集镇文旅办主任宋庆林介绍说,“选手参加赛事,通常提前一两天来熟悉场地,然后进行两到三天的赛程,一场比赛下来,选手至少在镇上吃住5天,这将给镇上经济带来巨大活力。”

去年10月,2021年NCB睢宁古黄河分站赛在姚集镇国际路亚基地开赛。钓鱼高手云集,超出姚集镇宾馆、民宿的接待能力,部分选手只能住到附近的陈井村,有的甚至住到十几里外的王集镇鲤鱼山庄。

“我们村共有14套民宿、大约40个房间,每逢节假日,民宿生意都特别好。”陈井村党支部书记武新宇告诉记者。发展文旅产业前,陈井村村民大都以务农为生,年人均收入仅有1万元左右,年轻人多数选择外出打工,村子发展没有活力。这两年,文旅产业的发展,让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看到了希望。在村委会邀请下,面塑手艺人刘振苏选择回乡创业,成立自己的面塑工作室。“一个高约20厘米的泥塑小人,加上展示盒,售价98元,非常受欢迎。”武新宇说。

在丰县,大沙河镇西陈庄村依托黄河故道大沙河国家湿地公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古黄明珠、梨园逸居”主题定位,大力推进生态修复、环境整治、优质果品示范园打造等,建设杉林荷塘、湿地花海、景观小品、游船码头等景观,自然风光与乡土空间穿插交织,呈现“黄河故道、农人果园,烟波渔舟、蛙声虫鸣,苇荡荷塘、水郭村居”的田园诗画。

坐拥生态湿地、梨园风光,该村做足“乡土”“乡味”,通过独特的乡村生活体验,让游客找到“乡俗”“乡景”,为乡村旅游发展持续注入活力,每年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休闲、观光、采摘、度假约50万人次。

为统筹推进故道沿线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环境整治、文化旅游发展,徐州近年来累计投资205.55亿元,建成丰县二坝、睢宁房湾、沛县安国三大湿地,其中二坝湿地、安国湿地先后获评国家级湿地公园;睢宁县王集镇鲤鱼村、铜山区何桥镇赵台村、沛县安国镇刘邦店村等一批特色田园乡村“形”“神”兼备;沿线刘邦故里景区、微山湖千岛湿地、古黄河公园、吕梁山风景区、水月禅寺等景区串珠成链,园博园主园址建设、房湾湿地古黄河风光带等重点文旅项目也正有序推进,昔日“灰腰带”化作一条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走廊。


故黄河景色 王大庆/摄

故黄河景色 王大庆/摄


产业发展,沙土地流金淌银

“一色荷花三十里,满处清香,白鹭、彩鹬飞翔,美得很!”铜山区房村镇李庄村农民张现敏说起每年7月黄河故道浅水藕开花时的盛况,很是自豪。“不光养眼,更鼓了钱袋子!”张现敏种植的200亩浅水藕平均亩产1400多公斤,一亩地的藕卖6000多元,现在全村种植面积达2500亩,家家都抱上“金娃娃”。

黄河故道铜山区境内总长度64.6公里,流域面积360平方公里。此前,这些地方因基础建设差,大多囿于传统种植,农业发展缺乏后劲。

2012年以来,铜山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让黄河故道沙土地变成高产田。在张集镇店东村优质稻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种植大户李浩去年10月种下的2000亩小麦地头,绿油油一片。

“2012年前,这里并不是如今这副模样。”张集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副主任张辉介绍,这片地原是盐碱地,冬天没水时白花花一片,夏天雨季时,因为排灌沟渠配套不足,地里又是水汪汪一片。通过多年治理,现在的示范片土地格田成方、农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灌排设施配套、农田林网健全。同一片地,以前插秧要半个月,现在只要三四天,放水灌溉,当晚就能流进地头。

“去年,我的家庭农场小麦平均亩产556公斤,比全区平均高100多公斤;水稻平均亩产615公斤,比全区平均高70多公斤,亩收入比全区增加500元左右。种粮,成了有盼头的事儿。”李浩说。

黄河故道自北向东南穿越铜山境内,铜山区每年利用夏收夏种、秋收秋种时机,引导黄河故道沿线种植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将土地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

2018年,铜山区何桥镇付村村流转1400亩土地,招引泰硕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建起瓜蒌种植基地,今年基地又新扩900亩种植面积。找对了发展方向,让付村变“富村”。瓜蒌种植基地年产苗30万株,一次种植可以连续收获4-5年,经济效益每亩1万多元,年经济效益可达600万元。2021年泰硕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投资400余万元新上两条瓜蒌籽加工生产线,基本加工产量每年可达288万吨,种植及加工带动周边80余户村民共同致富。

位于铜山区刘集镇西李庄村的徐州市果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2011年,果园占地620余亩,规模化种植葡萄、车厘子、薄壳山核桃等优质农产品。近年来,果成生态园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喷滴灌水肥一体化及设备200余亩、温室大棚200余亩,实现园区投资收益提高25%。

通过规模化经营,铜山黄河故道沿线两岸1公里范围内有60余家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业产业,经营面积近两万亩,红日农业、天观农业、新思路果蔬等经营主体生产的葡萄、黄金蜜桃、浅水藕、优质蔬菜等获批国家绿色食品共50多个,打响了黄河故道绿色农产品品牌。

以现代农业重大项目带动黄河故道产业发展,铜山区仅2021年就安排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何桥镇农耕文化体验基地、泰硕瓜蒌园深加工项目,伊庄镇川上村文旅综合体、吕梁茶旅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一批农业项目先后落地,为黄河故道现代农业产业带发展和腾飞积蓄强劲动能。

近年来,沿河各地把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作为黄河故道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设施瓜菜、设施果品、特色蔬菜、高效水产、高效花木及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科学规划布局、优化投融资机制、创新经营模式,使得“一带九区十四园”和一东一西两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在规模档次、运营管理、示范引领、三大效益等方面跃升明显、品牌亮点纷呈。

故黄河两岸有着丰富水资源,黄河流域特有的沙质土壤为碧根果种植提供了良好生长条件。睢宁县古邳镇在故黄河沿线打造“三十里黄河三十里果”优质林果产业带,引进中林润宁万亩碧根果项目。目前,该项目流转土地1万余亩,栽植碧根果大树及树苗25万余株,在黄河古道沿线初步形成一道绿色景观防护林和经济林。

“碧根果树是一种见效慢的经济作物,进入盛果期大概要10年时间,但树木生长期间林下可套种其他农作物。”古邳镇副镇长熊新强告诉记者,“这些碧根果预计2025年进入丰产期,届时每亩碧根果预计收入8000元至1万元。”

此外,徐州还累计完成投资25.3亿元,建成示范园区40多万亩,其中核心园区14.3万亩。粮食产量和效益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以上,水产、果品、蔬菜等产业实现效益倍增。目前,沛县安国优质瓜菜、睢宁县姚集优质果品、铜山区房村芙蓉园万亩荷园、邳州市八路高档花木等优质产业示范区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越来越明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涛 杨琦 陈彤 通讯员 张昊 顾士刚 李晓东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