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无观众录制、线上播出!扬州这场清明云上诗会这样以诗颂情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当玩童放飞纸鸢,春燕啄来新泥,瘦西湖畔杨柳依依,清明,又一次和我们相会在春风里。3月30日,扬州墓园举办了“我们的节日·清明”云上诗会,围绕“传承文化”“礼赞生命”“致敬先人”等主题,以诗歌的形式缅怀英烈、追思故人、赞美春天、追梦明天。



“我们的节日·清明”云上诗会由扬州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主持人张婷主持,围绕《万物生长 天地清明》《花落还开 水流不断》《清明之际 清明之祭》三个篇章展开,采取无观众录制、线上播出的形式。孟祥坤、舒玲、露宁、立中、轶涵、李毅、胡钢、丽欣、语濛和童健这10位扬州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的主持人一一亮相,带领观众云赏春景,坐听经典诗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会在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中缓缓拉开序幕。清明,最初是一个提醒农民春耕春种的节气。实际上,战国秦汉时,清明节气前一两天的寒食节,才是祭扫坟墓、祭拜祖先的节日。唐代,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首次将清明节列入国家法定假日,上至君王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感怀生命。


微信截图_20220330191205.png


清明也是人们远足踏青,看杏花春雨的好时节。在第一篇章中,从唐代诗人韩翃《寒食》到宋代词人欧阳修《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再到现代诗人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我们跟着诗歌仿佛已穿越千年,时令周而复始,清明,依然是那个清明。陌上阳光,三月的绿色如流水。江南的春天是一首诗,春天的清明也是一首诗,一首真实的诗,一首真情的诗。


5.png


春去春又回……清明,清生命之理,明死亡之惑。清明不止是假日,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教育”。生命是什么?是少年时“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浪漫,是中年时“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的愁苦,又或者,是老年时“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博大?



第二篇章《花落还开 水流不断》围绕这一生命哲学命题展开。漫漫人生路,曲折何其苦,出走半生,却又明白,生命中的欢聚是幸运,离别才是常态。站在生命的终点回望,人生如同一场修行,得意时,一日看尽长安花;艰难时,潦倒新停浊酒杯。不过,哪怕无人会登临意,也要猛志固常在!


微信截图_20220330192611.png


人生虽然短暂,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先烈、文人志士,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他们身上绽放的生命芳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即便普通的扬州人身上也洋溢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第三篇章由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展开,缅怀先贤,用诗歌来礼赞生命。


微信截图_20220330191624.png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扬州百岁老红军刘应启,两次强渡大渡河、三过雪山草地;历经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参加大小战斗150多次,离休后继续宣扬长征精神,积极捐助困难学生,“一生都在长征”。

被誉为“民主战士”的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但他的笔下又充满柔情,在散文《背影》中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人。


微信截图_20220330192105.png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令人惊喜的是,扬州籍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的嫡孙朱小涛现身诗会现场,深情朗诵了祖父的散文名篇《背影》,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微信截图_20220330191822.png


一道道远去的背影,是一段段需要告别的时光。但因为有精神在传递,文化在传承,我们这一个个独立的人生,才不至于空洞而无声,才会倔强地在艰难处拨出希望。

诗会最后在陈玲、肖晨两位扬州墓园的工作人员和胡钢、立中一起深情朗诵的《相信未来》中结束。



清明是一个时节,天清地明;一份思念,萦绕心头;一抹乡愁,故土难离;一种传承,源远流长……清明是追思过往的回眸,也是希冀未来的遥望。四季轮回,这个清明,每一个清明,人生代代,不变的是我们礼敬生命的虔诚,传承精神的坚持。

作者丨陈一峰 张环伊 王鼎 邵玉文 吴君 龙娟

作者单位丨扬州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