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5月1日电 题:特写:劳模不老
新华社记者李鲲、栗雅婷
在笃信“劳动者永远是年轻”的中国,许多退休劳动模范依然竭尽所能发挥余热。
根据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属于国家级表彰奖励,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一共只表彰过16次,共有约3万人获此殊荣,他们被中国领导人称为“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共和国的功臣”。
第133个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在天津市的3名年事较高的全国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讲述了自己“永葆青春”的“秘诀”。
关牧村在新疆慰问。天津市总工会供图
初心:“大家说我没有变,我就特别踏实”
“艺术家的喉咙是长在自己身上,艺术生命存活于观众之中。”这是关牧村经常说的一句话。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她始终坚持为人民歌唱。
1970年,关牧村被分配到天津一个工厂当车工。虽然面对着不小的压力,但工人师傅们的关心和帮助,让她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大家知道我喜欢唱歌,就支持我在各种大会表演,生活上,看到我家里的被褥破了、棉花露了,工会的师傅就把裹棉纱的大布洗干净,帮我把被子褥子包起来,我特别感激他们。”关牧村说,也是从在工厂的7年开始,她深切体会到艺术要源自生活、扎根基层。
此后的岁月里,关牧村凭借《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成名。仔细研读这些作品的歌词可以发现,它们都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现在,虽然登台演出少了,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关牧村,从未停止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履职。“我提了很多关注民生的建议,比如弱势群体保护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还有农民减负等等,都被采纳了。”关牧村说。
为了助力抗疫,关牧村演唱了《拥抱在凯旋》,还拍成了MV,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我觉得自己也应该为抗疫作一份贡献。”她说。
现如今,关牧村还是喜欢去基层演出,特别是在车间里,那种熟悉的机油味和工人朴实的笑脸,都让她感到很温暖,“特别是见到以前一起工作的工友,大家说我没有变,我就特别踏实!”
孔祥瑞给机器“听音断病”。天津市总工会供图
传承:“只要他们需要我,我就随叫随到”
在天津港煤码头,两度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孔祥瑞虽已退休,但一支以他名字命名的队伍——“孔祥瑞操作队”却代代相传。
经过近年来的智能化改造,孔祥瑞操作队队员已从简陋的驾驶室,搬进了集控中心工作。在北斗卫星、5G技术等加持下,一个小姑娘坐在控制室里就可以调配各种大型设备。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今年67岁的孔祥瑞说,他见证了天津港从劳动密集型到机械化、再到半自动化,现如今实现智能化。
1972年,17岁的孔祥瑞初中毕业,被分配到天津港当门吊司机。直到退休前,他都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至少爬两台门机,检查设备隐患。他经过不断学习,逐渐做到可以“听音断病”,成为“蓝领专家”,在退休前共完成了180余项技术创新、16项国家专利,为企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
2017年退休后,孔祥瑞受聘成为交通运输部等举办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评委。截至目前,他已连续参加了七届大赛,培训了上百名蓝领工匠。
现在,孔祥瑞的徒弟们还是经常找他请教问题。“技术不断突破,靠的就是一代代人的接续努力,我也希望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传递给年轻一代。”孔祥瑞说,“只要他们需要我,我就随叫随到!”
孙丽华在清扫街道。天津市总工会供图
余热:“等我的腿能下楼了,我就去垃圾箱旁帮大家垃圾分类”
两次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孙丽华今年已经74岁了,虽然从天津市河西区环卫局退休了20多年,但这位“城市美容师”从来就没闲下来。
1998年退休后,孙丽华主动找到居委会,当起了志愿者。她挨家挨户清理楼栋的垃圾和杂物,清除小广告,与周边学校共同创建“学雷锋基地”“护绿小分队”等,还组织社区的小学生利用周六日和课余时间,清扫社区卫生,开展拣脏护绿活动。
在她看来,这几年技术进步、城市发展,人们的素质也提高了,“在机械化设备的帮助下,环卫工人正在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城市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一到晚上闪烁着霓虹灯,工作心情也好。”孙丽华说。
疫情发生后,70多岁的孙丽华报名当了志愿者,帮助测体温,登记信息,一站就是两个小时,“我做了三个月的志愿者,后来身体不好住院了,我就叮嘱我老伴,让他去帮我每天值够两个小时的班。”
前一段,因为身体原因,孙丽华又住了一个月的医院,此刻虽然正在家里休养,但也没闲着,正在研究垃圾分类的问题。“等我的腿能下楼了,我就去垃圾箱旁边值班,帮助大家快速分类。”她说。
- 热点
- 2022-05-02 14:15:34
- 热点
- 2022-05-02 14:15:00
- 热点
- 2022-05-02 14:14:12
- 热点
- 2022-05-02 14: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