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95后农学博士生在崖州湾丨奋斗者·正青春

  到今年3月20日,何云川来到三亚已经整整一年了。

  这一年,这位新时代的农学生从一个种地“小白”变成了农田“老手”,也见证着崖州湾科技城的飞速发展。

  豇豆

  出生于95年的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何云川,是崖州湾的一名新科研人。

  2019年9月,浙江大学与海南省携手共建浙江大学海南研究院,于2020年起招收浙江大学“海南专项”计划研究生,重点围绕海洋和农业领域研究生培养,为国家和海南省输送急需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何云川是“海南专项”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之一。

  2021年3月,结束寒假的何云川第一次踏上海南的土地,开始了他的南繁之旅。

  何云川主修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在南繁,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豇豆对普通大蓟马的抗性机理。

  豇豆是海南常见的重要农作物,是海南冬季瓜菜的主要种植品种,也是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但是,一种叫做蓟马的害虫却严重影响着豇豆的种植,防控难度较高。如果农民在种植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就会容易引起豇豆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毒豇豆事件,对人类与环境造成影响。



何云川在观察豇豆 图/受访者提供


  “根据这个现实情况,我们就想筛选出一些抗虫的豇豆品种,给防治豇豆蓟马工作提供一些数据支撑,并为将来豇豆蓟马的防控提供更绿色的选择,这些就是我目前主要在做的豇豆的抗虫研究。”何云川介绍说。

  研究需要田间不断的种植、验证、观察,来与实验室内的生物技术相结合。

  去年,何云川所在的课题组在崖州区崖城镇大蛋村租了地,种了两茬豇豆。第一茬从种植的200个豇豆品种中,筛选出了65个具有高抗虫基因和高感虫基因的品种,第二茬再次验证筛选出的65个豇豆品种。

  如今,他的豇豆已经种到了第三季。“前面两次筛出来的还行,今年想先把品种筛出来,通过三次筛选之后,希望能尽快进入室内实验,真正把我想要的性状做出来,就一步一步来。”

  南繁



海南三亚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一期) 图/视觉中国


  地处北纬18度的海南三亚一带,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与适宜的光热条件,被视作农业育种的天堂。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大批农业科研工作者如候鸟一般,每年冬春季进入海南,开展农作物的育种工作。到70年代中期,三亚、陵水、乐东三地逐步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南繁育种基地。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中国抗虫棉之父”郭三堆、“甜瓜大王”吴明珠……当年,他们正是在南繁这片热土上,用青春、智慧与汗水繁育出了优良的种子,铸造了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

  2018年底,南繁科技城开始筹建,2021年5月,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在南繁科技城揭牌。这里,汇聚了一批院士、科研机构与高校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等重要科研力量。

  继2018年4月考察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之后,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使命

  如今对下地种植颇为熟稔的何云川,是在来了海南以后才开始真正走进田间地头的。



 何云川在田地里 图/受访者供图


  “以前在实验室内做分子生物学居多,来到海南以后,因为我们的科研导向更倾向于产学研成果转化,希望能够服务当地服务实际,让农民获得更大的收益,于是就开始真正下到地里进行工作科研了。”

  租地、谈价格、与农民沟通,种地的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摸索学习。种植豇豆就更不容易了。为了避开日头,早上5点就得起床下地干活,有时还要在40度的高温天气里劳作。一开始,何云川也有过抱怨。

  “但是当我问自己真正想干什么,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之后,我的心态也慢慢变得平和了。其实这不就是很正常的一种科研生活吗?新时代的农学生,有多少人能有机会进行并熟练掌握这样的农事操作呢?我觉得这些经历对我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种植豇豆也让何云川真正体会到了农民的心情。“我们在做的很多事情,就是农民真正头疼的事情,和他们当面交流了解了他们的问题,然后基于这些问题再去做科研,我觉得这是我的使命,会让我觉得做这些事情是很有意义的。”

  今年,何云川在做的博士项目拿到了崖州湾科技城的资助。谈到未来,他希望发扬南繁前辈们吃苦耐劳、久久为功的精神,在科研上有所建树,“像他们一样,真正造福于广大百姓。”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