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
光明日报记者 赵嘉伟 龙军
“矮寨公路坐落在素有‘天险’之称的矮寨坡上,‘八一三’事变后,通过这条险峻的湘川公路,军工器材、航空油料等源源不断进入抗战大后方。”于湖南湘西州,站在穿越云海的矮寨大桥上,游客顺着讲解员的介绍看去,只见山间13道回头锐角急弯削山开路,26段几乎上下重叠的路面直冲云霄。
1934年12月,红二、六军团来到湘西,很快建立了全国规模较大的革命根据地。在万物蓬勃的五月,这片曾经被革命热血浇铸的土地,正在唱响新的苗歌。
从矮寨大桥向下看,两个苗族村寨静卧在悬崖两侧,一村名“家庭”,一村唤“幸福”。两个村子虽然隔峡而望,但是多年来只能上下悬崖才能到达。一座矮寨大桥化天堑为通途,让“家庭”和“幸福”紧密相连,唤醒了古老苗寨的活力,向世人展示着它的文化魅力。
湘西吉首市矮寨镇家庭村位于700多米的高山台地上,四周多是悬崖峭壁。家庭村党支部书记秧志银回忆说,过去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里的农副产品要运出去,全靠肩挑背扛走山道,乡亲们看病、孩子们上学都因路难行而犯愁。为了修路,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靠着肩挑、锄刨、锤砸等最原始的方式,8年间投入58000多名义务工,终于修建完成了6公里通村公路。
道路修到了村中,悠扬的苗歌、精致的吊脚楼、别具特色的苗族文化,也随之飘出了深山。秧志银告诉记者,这里是明朝乾州哨旧址所在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苗族“四月八”的节日、锥牛习俗就发源于此,八处抗战军事防卫的古城墙遗址保存至今,双唢呐吹奏技艺和吊脚楼建筑工艺等民族绝技代代传承,不曾断绝。“你瞧村里的一个个吊脚楼,都是我们村木匠独立完成的作品嘞。”
以乡村旅游为主打,家庭村深度挖掘和保护苗族原生态文化,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对苗族“四月八”苗鼓、苗歌等非遗项目都进行了传承。
“如果我们苗家的老手艺就这样失传,那太可惜了,我们年轻人也要接住文化传承这一棒。”看到村里的文化旅游产业越来越热闹,90后女大学生秧梅开也动了心思,回乡开办了“嘎婆屋”农家乐和苗绣作坊。为了更好地展示苗族农家生活的真实场景,她还组建了“民族文化小作坊”,收集、陈列、展览起散落的农耕、生活用具,还原了苗族妇女养蚕、抽纱、纺线、织布、刺绣等生活状态,让游客观赏、体验。
现在,家庭村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和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并在合作社和公司上班。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如今智慧旅游设施已完工,村东面修建的观赏矮寨大桥全貌的观景台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最佳去处。目前,隔峡相望的幸福村,也纳入了德夯风景区的整体规划,正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距离矮寨大桥4公里开外的排兄村吉斗寨,正值午饭时分,在自家的农家乐,龙秀成正乐呵呵地为游客端出一盘盘湘西腊肉。游客品尝着湘西土菜,望着层峦叠嶂的山峰,随口跟他打趣道:“你这里是不是风景最好的餐馆?”遇到这样的问题,龙秀成总是咧嘴一笑:“我们景区里的餐厅和客栈,各个都有好风景。”
深居大山的排兄村,曾经和众多湘西村落一样,运东西全靠肩挑,吃饭全凭老天“恩赐”,自然环境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产业底子一片空白。年轻的龙秀成也曾外出打工,后来因为父母生病只得返家,失去了收入来源,一家生活压力陡然增大。
随着矮寨奇观、德夯大峡谷等景区的开发、保护和管理,吉首市矮寨奇观旅游开发公司实施旅游扶贫,不仅吸纳了附近村镇像龙秀成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还在景区内修建了3处扶贫商业示范街,带动矮寨镇近3万名群众致富增收。
如今的矮寨奇观景区,从事旅游销售、农家乐、民宿服务的超过300家,甚至有的民宿也挂上了星级。龙秀成对记者说,“吉斗”在苗语中的含义是“骑在雄鹰背上的苗寨”。“看那里的山岭,像不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我们吉斗苗寨,就在那雄鹰的背上。这只雄鹰盘踞了好久,现如今终于要起飞了。”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23日 03版)
- 热点
- 2022-05-23 11:48:09
- 热点
- 2022-05-23 11:47:54
- 热点
- 2022-05-23 11:47:33
- 热点
- 2022-05-23 11: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