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理论圆桌会】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

集理论之思,汇大家之言。《理论圆桌会》栏目,紧跟理论热点,关注理论动态。

本期主题: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情国情农情,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把解决好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实现了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谁来养活中国”到“中国人的饭碗装中国粮”的历史性变革,粮食安全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亿万农民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龚云撰文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一直把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重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以实现耕者有其田为目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领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发展集体经济,大兴农田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领导农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靠自己的力量稳定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主要农产品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以农民为中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连年增产丰收。粮食安全重任扛稳压实,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详细】

深刻认识大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和重大意义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庞德良撰文指出,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而言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必须居安思危,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要认识到,我国粮食供求仍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品种供给结构性短缺,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农产品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依旧存在。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我国发展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形势日趋复杂严峻。越是风疾雨骤,越是惊涛骇浪,就越要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文章指出,从国内需求研判,我国粮食呈现供需结构性矛盾,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必然导致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向高质量改善型需求升级,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将会越发突出;从国内供给研判,粮食增产空间面临硬约束。一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二是耕地质量明显下滑,三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从国际供给研判,国际粮食供应链稳定性不容乐观。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国际形势的持续紧张对全球粮食供应体系造成很大冲击和影响,国际粮价出现大幅波动,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详细】

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

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分中心研究员宋洪远,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帆共同撰文表示,“食为政首,粮安天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有效防范和抵御各类风险挑战、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保持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情国情农情,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把解决好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实现了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谁来养活中国”到“中国人的饭碗装中国粮”的历史性变革,粮食安全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文章强调,202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7.64亿亩,比上年增加1295万亩,增长0.7%,连续两年实现稳定增长;全国粮食作物单产为387公斤/亩,比上年增加4.8公斤,增长1.2%;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达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连续18年增产丰收,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1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比上年增加9公斤,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安全标准线;我国谷物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保证了谷物的基本自给。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粮食价格保持基本稳定。事实表明,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中国有能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又是粮食消费大国。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不仅有力地保障了自身的粮食安全,也为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详细】

把大国粮仓的根基夯得更实

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文章强调,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能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吃饭问题,要把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谁来养活中国?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文章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要确保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供给、市场不能出问题。特别是在当下,防疫抗疫与农业生产都是大事,如何既做好防疫又不误农时,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做好精细治理。应该看到,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坚持分级分区分类差异化疫情防控,只要条件允许、方法得当,就要确保农民能下田、农资能下摆、农机能上路、外出农民能返乡务农。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树立大食物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统筹谋、协同发力,才能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详细】

节粮减损,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要实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目标,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正因此,减少粮食损耗意义重大。数据显示,我国粮食生产仅“三夏”小麦机收环节减损1个百分点,就可挽回25亿斤粮食,相当于新增300万亩面积的产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节粮减损,相当于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一块“无形良田”,应成为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着力点。

文章强调,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节约优先,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深入推进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强化粮食安全教育,反对食物浪费。从生产到加工,从田间到餐桌,粮食产业链条很长。节粮减损,需要瞄准全链条综合施策、做好配套衔接,既要加强生产源头管控,也要做好储运环节减损,更要提升加工利用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强化科技“硬支撑”。加强综合利用,比如,除了把水稻加工成大米,还可从米糠提炼稻米油,将稻壳用于发电;推广低温储粮、粮堆保冷等技术,既能防治害虫,还能有效减少粮食在储藏中的损失;优化升级农机装备水平,对农机加强检修保养、技术调试;举办技术培训,让农机手掌握机收减损技术操作要点和正确的机具调整方法……科技赋能,服务到位,就能不断探索创新、开拓空间,为节粮减损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详细】

(来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编辑  苏湘洋)

相关推荐
协同推进稳外资稳外贸
  • 热点
  • 2022-06-20 21:21:46
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基本盘
  • 热点
  • 2022-06-20 21:20:44
法治护航,拧紧生产“安全阀”
  • 热点
  • 2022-06-20 21:20:04
年轻干部要保持“平实之心”
  • 热点
  • 2022-06-20 21:19:19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