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草美的呼伦贝尔,令人神往;年轻的姑娘小伙,把最美好的时光献给家乡。近年来,不少年轻人满怀热忱回到家乡呼伦贝尔,将个人理想与建设家乡融为一体,把青春无悔的奋斗华章,书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草原上。
“年轻人应该有理想,为牧民做一些好事情”
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的克鲁伦营地,水草丰美、遍地牛羊。几座蒙古包和木帐“长”在草原上,人们推开窗便可看到克鲁伦河缓缓流淌的景象。
这是米吉格道尔吉家乡芒来嘎查一片草场最新的模样,也是他作为芒来嘎查党支部书记、嘎查达(村委会主任)带领当地农牧民探索“旅游+”模式的成果之一。自2006年学成归乡,米吉格道尔吉投身家乡基层工作已有十余年。
芒来嘎查党支部书记、嘎查达米吉格道尔吉。受访者供图
芒来嘎查是克尔伦苏木15个牧业嘎查之一,119户人家分布在几十万亩草场上。“过去,基本每家草场都拉上了网围栏,出现了草场固定化等现象。”米吉格道尔吉说。草畜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草场的现代化建设之路被一道道网围栏挡了个严实,这该咋办?
想到这里,米吉格道尔吉敢想敢干,通过组建股份制合作社,根据自愿原则让牧民以草场和牛羊入股,探索出做好草场保护和促进牧民增收的“芒来模式”。几年间,嘎查拆除了累计长9万多米网围栏整合草场,通过四季轮牧,草原得以休生养息,草势有了明显改善。合作社成立后,芒来嘎查还进一步探索三产融合,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当地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
芒来嘎查克鲁伦营地一角。人民网孟丽媛摄
米吉格道尔吉说:“年轻人应该有理想,为牧民做一些好事情。”如今,牧区变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区,以放牧为生的牧民变成了“股东”,曾经的贫困“芒来”变成了富裕“先锋”,米吉格道尔吉这名“80后”基层干部的“奋斗路”与牧民的“致富路”在芒来交汇,更加通达。
“把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带回家乡”
在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蒙兀室韦苏木,额尔古纳河畔坐落着以“世界最大太极图农作物景观”闻名的奥洛契庄园。奥洛契庄园副总经理申世宣,正是几年前选择返乡的大学生中的一员。
额尔古纳市奥洛契庄园副总经理申世宣。人民网孟丽媛摄
申世宣出生、成长于蒙兀室韦这座边境小镇,大学学的是旅游专业。毕业后,他先去了哈尔滨从事旅游相关工作,走南闯北积累了不少经验和资源。2018年,他得知家乡的奥洛契庄园正在招聘,想着回来后不仅可以继续从事他所热爱的旅游业,还能离父母近一些,便决定试试。“那时候家乡正在发展旅游业,我就想着把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带回家乡、带回庄园。”申世宣说。
额尔古纳市奥洛契庄园停靠在油菜花田中的观景“小火车”。人民网孟丽媛摄
曾经,蒙兀室韦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机会有限,不少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不愿意回到家乡。近年来,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像申世宣一样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座边境小镇也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几年时间,奥洛契庄园从一片黑土地“变身”为如今远近闻名的“大地艺术”景观,申世宣也从一名返乡大学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职场人。蓬勃发展的家乡,成为年轻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希望更多人通过‘太阳花’了解鄂温克族文化”
五彩斑斓的“太阳花”,精雕细刻的桦树皮画……一件件鄂温克族手工艺品在艾吉玛和当地农牧区妇女的“指尖”诞生,又搭乘着“电商快车”销往远方。
鄂温克旗非遗传承人艾吉玛(右一)为参访大学生讲解“太阳花”的创意来源及制作工艺。受访者供图
艾吉玛是一位“90后”鄂温克族姑娘。2014年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呼伦贝尔鄂温克旗,跟着母亲乌仁学习鄂温克族传统手工艺,同时也利用所学积极开拓互联网销售渠道,探索民族传统技艺创新发展的路子。“在鄂温克族传说中,太阳会化身为名叫希温·乌娜吉的‘太阳姑娘’,为生活在森林里的鄂温克人带来温暖。我们不少手工艺品的创意都来源于此。”艾吉玛说。
当地妇女使用皮毛和白桦树皮等手工制作的鄂温克族传统民居“撮罗子”摆件。人民网孟丽媛摄
“没有设计师,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琢磨出来的。我们的阿姨个个都是‘民间艺术家’。”艾吉玛说,“这些年来,我们以订单加工的方式带动200多名农牧区妇女实现增收,同时还陆续为周边地区千余人提供了手工艺品制作培训。”
从一枚“太阳花”皮毛挂件到如今200多款“讲述”着民族文化的文创产品,从母亲乌仁带领几位一起长大的伙伴以传统手工艺创业到如今团队齐心带动当地成百上千名农牧区妇女“巧手致富”,10余年间,现实里的“太阳姑娘”也在温暖着更多人。
带领嘎查农牧民走上“致富路”的米吉格道尔吉,投身家乡旅游业发展的申世宣,传承民族文化的“守艺人”艾吉玛……要问那些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的年轻人发展得咋样?看看农牧民鼓起来的“钱袋子”,听听游客对“大地艺术”的赞赏,品鉴充满民族特色的文创工艺品,答案不言自明。
(编辑 周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