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中国农企“走出去” 外国农人“走进来”:中外合作助力全球粮食安全

参考消息网8月16日报道(文/汪海月)今年以来,受疫情冲击、极端天气、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世界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中国人不仅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也为应对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建立农业合作区,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合作,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广农业技术1000多项,带动项目区农作物平均增产30%-60%。

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之一,安徽见证了一批农业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开垦荒地、传播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也吸引了一批外国人“走进来”,在这里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期待学成之后应用于自己的家乡。

“非洲粮仓”垦荒人

8月,在津巴布韦的万亿利农场,300公顷小麦郁郁葱葱,正处于拔节期。两个月后,这些小麦将陆续成熟、收割,送往津巴布韦的粮食销售委员会,为保障当地的粮食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十多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荒地。彼时,曾有着“非洲粮仓”之称的津巴布韦经历了数年的经济衰退,粮食产量急剧下滑,规模可观的良田由于无人经营,一度抛荒。

2010年,安徽农垦集团与津巴布韦联合成立皖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农业开发的合作协议,帮助当地开发荒地,发展农业。

“我们经营着三个农场,种植玉米、大豆、小麦、土豆等农作物。十余年来共为津巴布韦生产粮食约15万吨,为缓解当地的粮食危机发挥了一定作用。”皖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袁辉说。

袁辉回忆起刚开发的时候,地里的杂草有一米多高,拖拉机开进去看不到踪影。经过十多年的耕耘,如今荒地已经变成了良田,农机装备和水利灌溉设施的持续投入让这里的种植更加高效。

“通过引入大型农机设备,小麦从整地、播种、施肥到收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大型自助喷灌设备既省水又省人力。我们的小麦、玉米平均产量是当地农户的两倍至三倍。”袁辉说。

除了生产粮食,皖津公司的到来也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公司常年带动就业500人,季节性用工2000人。

49岁的马丁是第一批来到皖津公司温亚尼农场工作的津巴布韦人,此前,他在一家农场从事驾驶员的工作。

十余年间,马丁接受了诸多培训锻炼,从温亚尼农场的一名驾驶员升职为车间主任,又升职为农场的津方经理,负责协助中方场长做好农业生产和田间管理,一年的收入达3000美元。

中国种子海外结硕果

在推广技术的同时,中国还积极推进自主研发的良种走向海外,既丰富人们的餐桌,也为当地农户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在拉丁美洲的哥斯达黎加,安徽江淮园艺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果蔬种子正通过当地的60多个经销点销往农户手中,在那里生根发芽,走上百姓的餐桌。

20世纪90年代末,哥斯达黎加的甜瓜产业因为品种退化导致连续多年减产,解决甜瓜的抗病性问题成为当务之急。2012年,江淮园艺和哥斯达黎加合作选育了甜瓜抗病品种“江淮蜜一号”和“红运”,并试种成功,较当地品种每亩增产20%至30%。

随着甜瓜品种在哥斯达黎加的畅销,2019年,在中国科技部和哥斯达黎加农业和畜牧业部的大力支持下,由江淮园艺承担的农业科技项目“中国-拉美农业科技联合研究中心暨江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哥斯达黎加)农业自由贸易区”正式揭牌落地。

占地面积1.7公顷的自贸区既是集瓜菜作物组织培养、病虫害及农残检测、集约化育苗、纯度检测为一体的多元化研究中心,也是中国企业在美洲建立的第一个农业自由贸易区。

“它在国家层面具有重大影响,不仅能服务于哥斯达黎加尼科亚半岛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更能成为面向拉丁美洲其他地区进行农业高新技术转移和应用展示的窗口。”2019年,时任哥斯达黎加农业和畜牧业部部长阿尔瓦拉多在揭牌仪式上表示。

自贸区成立以来,江淮园艺的工作人员在哥斯达黎加进行了优良品种的试验示范,收集美洲的种质资源并进行种子的联合攻关研发。

“我们走遍了哥斯达黎加所有的农业种植区域,和当地的农户交流,进行优质品种的试验示范,并定期邀请农户到自贸区的地里参观展示,进行农业种植技术的培训。”江淮园艺哥斯达黎加分公司销售部经理任翔说。

为了更好地研发推广良种,江淮园艺在哥斯达黎加建立了多个科研示范基地和良种研发基地,累计在中美洲推广新品种面积达20万亩。2021年,由江淮园艺和哥斯达黎加共建的“中国-哥斯达黎加果蔬生物育种及智能化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批,双方共同进行种子的攻关和试验。

漂洋过海来取“发展经”

在中国的农业企业和技术人员“走出去”的同时,一批海外人士也漂洋过海来中国取“发展经”,期待学成之后将中国的农业技术应用于自己的家乡,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太阳光光谱分离、植物工厂、匀光板……对于32岁的苏丹籍博士阿里来说,在中国学到的这些光伏农业技术,也许可以让干旱少雨的苏丹找到新的农业发展方案。

阿里出生于苏丹南部森纳尔州一个农民家庭,农业是苏丹经济的重要支柱。尽管苏丹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但同时面临着干旱、粮食不足等问题。

2015年,在苏丹工作一年的阿里申请到了来中国留学的奖学金,在昆明理工大学攻读热能工程硕士学位,研究太阳能发电。临近毕业时参加的一次新能源论坛会议,让他意识到太阳能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这场会议上,我听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文教授关于光伏农业的介绍,这种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可以发电并有效节约水分。如果我学会这个技术,可以解决家乡农业的很多问题。”阿里说。

在和刘文教授深入交流后,阿里更坚定了研究光伏农业的决心,并在3个月后申请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专业研究光伏农业的博士。

在此前太阳能发电知识的基础上,阿里又开始学习如何种植、灌溉、施肥和收获,如何建立光伏温室,以及如何计算光伏农业系统下的植物水分蒸发量。

在阿里看来,这些研究发现在自己的家乡可以派上“大用场”。“苏丹以种植高粱、小麦、玉米这些喜阳作物为主,夏天光照强,很多蔬菜种不了。如果引入光伏农业和温室,我们可以控制光照、温度以及水分蒸发量,这样人们在苏丹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更多品种的蔬菜水果。”阿里说。

谈及未来,阿里打算博士毕业后继续在中国申请博士后,进一步研究光伏农业。回国后他想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将在中国学习的先进农业科技传授给更多人,并开办一家光伏农业科技公司,在苏丹和更多的非洲国家推广应用光伏农业。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