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非遗有新人| 华昱:方中寓圆 壶载春秋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荔枝新闻推出“青春守艺人”系列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穿越千年文脉,跋涉千山万水,记录传统非遗的焕新故事,聆听青春传承的时代之音。一期一会,影像留住记忆,涵养精神文脉、厚植文化自信,向世界呈现绚烂多彩、赓续绵延的中华文明。



宜兴丁蜀镇蜀山西麓,铺呈着一仞古色古香的老街,虽首尾不足千米,其声名却远播万里:东接东坡书院,西濒百舸蠡河,山上窑火连天,山下商贾云集,自明清即跃居宜兴陶瓷集散重埠之首。信步其间,打泥声,古琴声,煎茶声声声入耳;茶香味,陶泥味,芳草味味味沁心……暗香浮动,光影流转,一辈辈丁蜀人栖身其间续写着千年陶都紫砂传奇——其中就包含华昱。儿时的他常踩着老街青石小径,一路小跑过“顾景舟故居”“吴云根故居”等紫砂陶艺大师故居,到蠡河边眺望穿梭不息的船只和对岸的风景,“船上运的是什么?又将去往哪里?” 这些萦绕心头的问题终于在他16岁这年揭开了谜底。

  逐砂跨蠡 柳暗花明

  船上装着的正是华昱日后天天打交道的紫砂壶具。



  泡茶清甜甘冽,蓄茶久贮不易。紫砂铭壶以其独有的双气孔结构,备受历代文人雅士青睐,其中尤以黄龙山泥料制成的紫砂铭壶为上品。华昱幼时,常随着“泥痴”外公赴黄龙山采石,早早就对紫砂泥三大石料:紫泥矿、绿泥矿、红泥矿,及“牵磨—过筛—过滤”这套紫砂泥制作流程熟稔于心。但尽管熟悉,彼时的他对其却无甚兴趣,“成天只顾着玩”,让父母对其未来颇为忧心。



  2006年,16岁的华昱被父母领着上大伯家拜师学艺。跨过儿时眺望过无数次的那湾蠡河,华昱第一次以学徒身份从老街的青石板跑进了对岸的宜兴紫砂工艺厂——始建于1955年的宜兴紫砂工艺厂,与老街隔河相望,厂内工作室林立,紫砂陶艺大师云集,素有“紫砂黄埔军校”和“紫砂大师摇篮”的盛名。大伯大妈的工作室正坐落在这里,二人皆驰骋紫砂壶制作疆场多年,一身功夫正愁无人承袭。

  刚入行的华昱并未因年纪小而获得多少优待:每日朝七晚五,“光打泥片就打了3个多月”。一把紫砂壶,需历经选料、制坯、成型、装饰、烧制等几十道工序,“打泥片”正是制作紫砂壶坯的入门功底。“每天拍打至少50条,每条厚度控制在2.5-3毫米”,一开始华昱拿捏不好火候,总得仰仗游标卡尺把握厚薄,如今仅凭手感即可心中有底。



  日拍夜打,搭只拍平了泥片,也熨平了一颗躁动不安的少年心。如今的华昱褪去稚气,成长为整个工作室公认的紫砂壶制作技艺好手。而近年来紫砂壶技艺的学艺门槛也水涨船高,前来拜师学艺的师弟师妹无一不出自专业艺术名校,像华昱这样入行时白纸一张的年轻人已不再易寻。华昱一面庆幸,一面暗暗鼓劲,经常钻研至深夜,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

  方中寓圆 刚柔并济

  天道酬勤,华昱的努力使其收获了双倍幸运。

  紫砂壶型分为光器、花器和筋纹器三大类。其中华昱主攻的光器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方器和圆器。在专攻一艺的紫砂光器界,身兼“方圆二艺”的人不多,而华昱即是其中一位——师父吴奇敏婉约练达,主攻圆器,师父华健沉稳刚健,主攻方器。同时拜于二人门下的华昱抓住这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遇,兼收并蓄,练就了既能“制方”又可“造圆”的本领。



  圆器以拍打成型,即“打身筒”;方器则由拼接成型,俗称“镶身筒”,多出来的壶“角”处理颇为考验制壶者功底,自古即有“一方顶三圆”的说法。每位方器学艺者都得在翻越“圆器”这座技艺山岭后,才能拾得进阶方器的底气。2013年,随师父吴奇敏学习圆器5年后,自觉功底到位的华昱主动向师父华健表明自己“由圆入方”的志向。然而,画图纸,配样板、造工具……这一系列远超圆器的制作工序,令其刚上手就感到了力不从心,“制作一盏方器光是配套工具,就不下百余件。”篦子、竹拍、顶柱、明针、矩车、鳑皮刀……这些工具几乎全都由华昱亲手一一制成。



  工具之外,方器还讲究方圆结合的神韵。“每面既要方正,又得不失圆滑”,恰似哲学中矛盾对立统一关系:兼有儒家“自强不息”之“刚劲”,同道家“守静致虚”之“柔情”。华昱要做的就是将二者以四两拨千斤的功夫巧妙融合在一起,达到刚柔并济、方中寓圆的境界。

  学习方器制作两年后,自认已参透些许“方圆”奥秘的华昱,满怀期许地拿着一把自己钻研半月的方器找到师父华健指点迷津,却不料后者仅瞥上一眼,就操起手边的木锤将其一把砸碎:“这做的是什么东西?”原来这把壶乍看虽貌似得体,但细观之下却缺神少韵。“鼓腹涨肩,筋骨挺立”,华昱一面小心记下师父的教诲,重回泥凳旁研磨技艺,一面逮着机会就奔赴各地紫砂陶展偷师学艺。以至后来,自己也养成了及时砸掉次品的习性。



  成百上千次的“丁零”作响,终换来一丝“方圆兼得”之神韵。以华昱近期制作的紫砂方器《砂四方》为例,壶身上小下大,端正平和,底足收敛简洁,嵌盖光洁如镜。通体昂首曳尾,刚柔相济,透露出一股侠士的刚毅俊朗之气。



  壶载春秋 窑火不尽

  2015年,学习紫砂壶制作技艺8年之久的华昱,迎来了自己求艺生涯的高光时刻:

  这一年他先后三次斩获紫砂陶艺大奖,更触摸到学艺以来的首个专业奖项——2015年紫金城杯新人新作大奖赛最佳新人奖暨一等奖,第一次尝到了被业界认可的甜头。

  而紫砂带给其的另一重喜悦,则分别来自个人技艺的精进和紫砂收藏家的肯定。“攻克一个技术难关,受到藏家夸赞,就跟打怪升级一样开心”。

  昔日迫于生计的抉择如今成了毕生捍卫的使命。华昱感慨之余,发愿要进一步攀登紫砂陶艺高峰:未来定要将筋纹器,花器在内的所有紫砂壶器型全都尝试一遍,达到师父华健的水平。这一决心亦有着师父吴奇敏的激励:2018年,年过半百的吴奇敏,在第四届江苏省技能状元大赛舞台上,同众多年轻后辈同台竞技,经过激烈的角逐,以作品《唐风提梁壶》问鼎魁首。这一不服输的劲头深深感染了华昱。



  尽管随着机械化制壶工具的问世,紫砂壶陶艺制作环境不同往昔。但华昱师徒仍笃信全手工制壶之魅力。“机器效率虽高,却易呆板失掉神韵,而全手工则凝结着匠人的情灵审美,历久弥新”。初为人父的华昱,亦寄望刚满半岁的女儿,日后能担负起紫砂世家的使命。



  “环境越是浮躁,越是沉心修炼的好时机。”在师父吴奇敏看来只要徒弟们沉下心来,潜心求艺,紫砂壶前景定一片光明。师父华健则对紫砂壶创新提出见地:创新诚为每个紫砂匠人的毕生使命,但比起为求新失掉实用性,他更赞成在传统基础上加以完美提升,循序渐进。



  “要让下一代在我身上看到我师父的影子。”这是华昱师徒三人的心声,更是万千宜兴紫砂匠人共同的祈愿。这小小一盏紫砂壶,缀着灿若繁星的古今匠人指印,满载一壶茶香,越过百载春秋,滋养了中华文化,亦慰藉了万千心灵。

  (本期编导/姜弘毅 方文浩 文稿/方文浩 摄像/李慧 彭超 张润森  剪辑/刘香楠 部分素材来源/无锡市委网信办 宜兴宣传部)

(编辑 高霞)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