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文坛常青树储福金在 70 岁这一年推出了最新长篇小说《直溪》,发表在《钟山》2022 年第 5 期。近日,由省作协和常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储福金长篇小说《直溪》研讨会在常州金坛区直溪镇举行。
三十多年前,储福金曾挂职到母亲籍地金坛,那里也曾是他插队和工作过的地方。某日,这段生活记忆突然被触发。" 那段在一个叫直溪的乡镇生活,是那么生动鲜明。那段进行人口普查的工作经历,是那么具体实在。那段生活经历中的情感与思考,是那么独特不羁。" 于是,写下这部名为《直溪》的小说。
△作家储福金
如云似雾、亦真亦幻
" 我曾挂职过的金坛县,那里有一个直溪镇,与小说这儿的直溪,没有任何关系。"《直溪》以如云似雾、亦真亦幻的自白开篇,延宕开来,漫延为故事全篇的整体基调。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感受到《直溪》" 充盈着一种水汽 ",小说在现实世界的直溪之上构筑了一个独立的、独特的、优雅的、完整的艺术世界。" 他写生活的摇曳、动荡、翻滚、变幻、奔涌、凝聚、飘散,在思想和感受浮现的瞬间,所有的感官都打开了:他的呼吸、他的心肺、他的热血、他的精神、他的意志、他的情感,一切的一切都填满了。"
从小说时间线来说,这段人口普查经历是由主人公的记忆承托的;而故事以外,储福金在金坛县也有一段现实的挂职经历。" 这部作品是储福金深挖记忆的尝试。" 在《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看来,虽然开头交代小说中的直溪不是现实的直溪,但这个作品就是来自他过往的一段生活,小说对乡村生活、人口普查、农村医疗体系表现得很充分," 这些虽然是个人的记忆,但也为我们国家的一段历史留下了记忆。"
通过虚虚实实的交融互嵌,小说的丰富性被一点一滴地建构起来。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分析认为,小说至少包含三个故事文本:第一个文本是小说主体,也就是宋正明来执行人口普查工作以及和直溪当地人的交往;第二个故事文本是宋正明向林向英讲述自己的小说,这和前一文本有重叠之处,是以折叠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第三个文本则是宋正明在直溪之前的前史,也就是他逃离城市的缘由。
要聚焦到哪儿,读者自己去调整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称储福金是令人敬重的 " 劳模型作家 ",作品风格清淡,为人温和低调。在他看来,小说《直溪》有三个特点:特别注重传达对人生的复杂感受,用主人公的内心视角去关照、去审视现实的挂职经历,有自我的成长,有内心的苦闷;特别注重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索,这种探索与作者解剖社会和解剖人性的努力相呼应,通过隐藏的人物前史和叙事残余进一步打开了作品空间;《直溪》整体清淡平和,借助下棋、创作、回忆三个层面,带领故事向更高的哲学层面突围。
江苏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认为,《直溪》是储福金对长篇小说这一体裁的大胆突破,作品很好地处理了三种关系:一是 " 长与短 " 的关系,通过缜密的结构、出色的语言、独特的手法、深刻的哲思,将看上去可以用中短篇容量讲清楚的故事,圆融地变成一部长篇文学精品。二是 " 虚与实 " 的关系,现实中的直溪摇身一变成为作品中故事神秘的发生地,虽承载着实在的人物、事件,又显得朦胧模糊,虚实交织;三是 " 内与外 " 的关系,以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将宋正明的内心独白、所思所悟推向 " 更宽更远更具色彩 " 的人性与人生。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用 " 不聚焦 " 来概括这种阅读感受。" 他的人物、他的情节、他的思想,都给你一种朦胧的、不真实的感觉。" 不聚焦的镜头由谁来调节?" 我觉得是读者。你要聚焦哪儿,你自己去调整,因此每个人都有对焦点的理解,在阅读的同时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来。"
隐晦的故事前史,真挚而理性的情感
事实上," 直溪 " 之前还嵌套着一层更深的记忆。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将聚焦点对准了贺绍俊口中 " 直到最后也没有打开的 " 故事前史。将直溪的经历与隐晦的前史对照阅读,张光芒特别提醒小说中的四次 " 封禁 ":第一次是宋正明到直溪以后发现直溪的简单和豁达,突然对人生和生命有了新的感觉,封禁开始融化;第二次是由女孩季媚身上丰富鲜活的魅力、诱惑力引起的;第三次是开始意识到林向英是女人,开始感到对生活的热爱。最后一次则是结尾在盾山云峰,宋正明终于摆脱了自我的心魔,重新与社会的真实性建立联系,封禁的东西开始释放," 直溪的经历和追寻贯通了宋正明的整个生命。"
提及《直溪》的情感性,中国作协原创研部主任吴秉杰认为,这里面的情感有一种外溢效应,有平行,有偏离,情绪、情思、情谊,都是围绕情感的东西和人生的问题进行的。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周韫更将其看作一部非典型性浪漫小说,《直溪》里的感情虽然是真挚的,但并非是专属的、热烈的;是理性的、自由的,又非无所顾忌、放纵的。
联系到储福金对围棋的痴迷,《长篇小说选刊》副主编宋嵩将这部作品视作古代 " 烂柯 " 故事的变形和扩充:宋正明在直溪生活的期间,对直溪以外的社会生活变化浑然不觉,到最后才恍然 " 镜里显现是一个半白头发额纹深深的老人 "。小说中第二次读书会上朗读的小说风格荒诞,与宋正明在直溪的经历相互参证," 在直溪的经历仿佛就是一个梦。"
" 其实也是我们人生的某种生活的方式。" 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说," 有时候他觉得灵光一闪,似乎看见了人生的真相,但是很快又被覆盖,然后再有机会又灵光一闪。在平庸的日常的人和哲学家之间相互切换,就构成了我们人生的模式,也构成了小说的一种构造。"
作为作家的储福金," 不可能在 70 岁见底 "
参与研讨的很多专家和储福金认识多年,研讨作品之余,也补充了储福金的文学面貌:热爱文学,喜欢中国传统哲学,对待文字十分认真,很早就萌发了对理论问题的兴趣 …… 省作协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感到,储福金总是思考得特别多特别深," 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好像特别能够引起他的审美兴奋 ",而特别高明的作家,是应该善于表现自己对生活的困惑和迷茫的。
△研讨会现场
" 我这几年写的越写越少了。" 储福金感慨道," 人生其实有一点就是惯性,有一点活下去觉得有点意思的事很重要。" 谈到创作的内向性,他说," 真正的生活其实只有先反映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内心有多大,你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有多大。"
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作协主席毕飞宇在总结发言中回忆了自己和储福金的交往。随着交往日深,毕飞宇在温和的储福金身上发现了不那么温和的一面:一是酒量深不见底;一是进入围棋这类智力竞技活动时,储福金 " 可以说六亲不认,杀气极重 "。
" 作为作家的储福金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我的判断,作为作家的储福金是局外人,他以旁观者的身份,以微笑的表情,不太聚焦的目光,稍稍带一点分神的姿态,向我们传达别人的情绪、别人的态度。" 毕飞宇说。他表达了对储福金的祝福和期待," 我坚信深不见底的储福金不可能在 70 岁见底。也许有一天福金发一发少年狂,我们会看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铁血枭雄式的小说家储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