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计民生,大小账本,新的一年有新的安排。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国家账本”正式亮相。
预算报告中明确,今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多位专家学者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国家账本”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在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对2023年的预算作出了科学合理的安排。
赤字率提为3% 积极财政支持高质量发展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意义重大。
记者注意到,今年的财政政策更注重在合理增加和优化支出上再下功夫,注重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等协同发力,从而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预算报告明确,赤字率按3%安排,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国财政赤字38800亿元,比上年增加5100亿元。
“2023年的赤字率和专项债安排均高于去年,体现了加力提效的政策基调和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决心。”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对记者表示,赤字规模增加,有利于更好支持落实完善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提高微观主体活力;有利于保证支出强度,进而扩大总需求,对冲外需下行。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表示,适度扩大政府财政赤字,将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在财政收支矛盾加大的情况下,必须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全国政协委员张连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专项债提至38000亿元 助力稳投资促消费
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方面,财政资金往往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政府专项债券则是稳投资、促消费的一个重要抓手。
预算报告明确,适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8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支持地方正常融资需求。
对此,罗志恒指出,今年专项债规模上升,短期内,有利于扩大基建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稳定总需求;中长期看,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今年专项债的使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一大批重大工程尽快落地、靠前发力。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张连起表示,用好地方政府债券,可以扩大有效投资,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就业、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指出,专项债不属于赤字,所以要求“先有项目后有资金”,其发行规模受到多方面的要求。今年预算尽管总体是加力的,但力度适度,符合实际情况。
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 “真金白银”推进乡村振兴
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但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运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
在此背景下,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
预算报告中,也明确了兜牢各项民生底线的具体预算:教育支出中,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250亿元、增加20亿元;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安排100亿元、增加30亿元;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安排1567亿元;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8亿元、增加50亿元等。
此外,记者注意到,自2019年起,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每年都在以30元的幅度增长。
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盘和林表示,这些一项项惠民政策出台的背后,体现的是以改革力度不断提升服务民生的温度,每一项政策都是全力兜牢民生保障“幸福线”。
此外,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预算报告中明确,进一步增加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安排1750亿元、增加100亿元,重点向乡村振兴底子差的地区倾斜。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罗志恒表示,透过今年的预算报告可以看出,2023年,积极财政会在提高财政治理效能的同时,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为国理财,为民服务。
“国家账本”中,在“收、支、增、减”的数里行间,折射着新时代下的政策力度和民生温度,也是党和国家心系何方、情牵何处的最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