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70年·70人”,帮抗美援朝英雄“回家”|山河已无恙 英雄望故乡

松柏苍翠,河水悠悠,泰州市海陵区凤栖园东侧,有一座70位志愿军英烈的合葬墓。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有市民自发过来祭扫,给英烈们点一支烟、敬一杯酒。凤栖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民还买来鲜花、祭品摆放在墓前,常年不断。

凤栖园俯瞰

凤栖园俯瞰

山河已无恙,英雄望故乡。在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之际,新华日报社与江苏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中共泰州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共同主办“70年·70人”志愿军英烈专题寻亲活动,帮英雄“回家”。4月18日,寻亲活动在泰兴市杨根思烈士陵园启动。

泰州:战士们的生命最后一站

上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先后有700多名志愿军战士来到位于泰州的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治疗,其中70人久治不愈,长眠泰州。

刁连敬、方时清、方绪江……70位英烈的名字刻在凤栖园合葬墓的墓碑上。这些英烈曾被民政部门安葬于泰州市南门公墓,1998年因城市建设需要,英烈们的骨灰被集中迁移至凤栖园。凤栖园原主任宋才高介绍,原来的南门公墓里都是土葬墓,英烈们的遗骸被取出后集体火化,骨灰盒都标注姓名,按墓志铭所列姓名顺序安放于现在的墓穴中。

泰州市海陵区凤栖园70名英烈合葬墓

泰州市海陵区凤栖园70名英烈合葬墓

由于当年通信不畅、交通不便,加之时间久远,档案缺失,这些志愿军英烈的身份信息极少,大多数只留下姓名,而部队番号、籍贯、年龄等重要信息都无从知晓。因此,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站——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成了寻亲的重要突破口。

泰州市人民医院北院区,就是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旧址。泰州市人民医院院史专家、原党委副书记季拜华告诉记者,这里原先有几栋洋楼,是美国传教士在泰州创办福音医院时建造的。新中国成立后,福音医院改名为泰州医院。1951年,泰州医院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陆军第十二医院接管。1952年,该院职工集体转业至地方,医院更名为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

第12陆军医院部分人员合影

第12陆军医院部分人员合影

季拜华介绍,当年医院接收的700多名志愿军战士,有的从战场转来,有的从别处医院转来,当时沿街很多房子还被征用改造为病房。1970年,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泰州市人民医院和始建于1959年的泰州市中医院合并,在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院址上组建新的泰州市人民医院。

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内民国办公楼

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内民国办公楼

今年93岁的离休干部杨桐,曾是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医生。据他介绍,上世纪50年代,全国范围内很多部队医院转为地方康复医院,既用于收治部队官兵,也向社会开放。

追忆:伤员多为细菌弹受害者

今年91岁的于树干,年轻时曾任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秘书室书记、政治处青年宣教助理员。“1951年,我来到陆军第十二医院工作。1952年,随医院集体转业,就成了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干部。”于树干告诉记者,第八康复医院收治的主要病种是肺结核,700余名志愿军战士里不少被美国在朝鲜战场上投放的细菌弹所伤,感染了空洞型肺结核。

欢送康复战士出院

送康复战士出院

于树干回忆,因为肺结核属于传染病,当年医院管理科学且严格,医院共划分为相互隔离的5个病区,尽量减少聚集。由于肺结核病人经常咳痰,医院还为他们专门定制牛皮纸袋,“每个病人一次发10个袋子,10天发一次,吐痰必须吐到袋子里,防止病菌传染。”当年药品奇缺,盘尼西林这样的珍贵药物需国家用外汇购买,但第八康复医院里储备充足。

田树科(后排左八)与战友转院照片(亲属提供)

田树科(后排左八)与战友转院照片(亲属提供)

由于年龄相仿,于树干和很多病人结下深厚友谊。“肺结核是慢性病,很多病人生活可以自理,状态好时也能外出。”于树干至今还能回忆起一个“四川兵”,“我和他经常一起外出钓鱼,他还告诉我,自己先是被国民党抓壮丁,后来被解放军解救……”于树干还能清晰地报出一个名字——“郭泗友”,“我和他都是山东人,口音相近,也很聊得来。”

于树干的妻子魏华玲曾在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任文化教员,有时会应伤病员要求,帮他们写信,伤病员们也会跟她讲述战斗故事。文化教员还会带着伤病员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在于树干收藏的照片中,有一张志愿军伤病员排演锡剧《双推磨》的剧照,上面有两位身着军装的伤病员,“当时伤病员来自全国各地,有的人能歌善舞,排的这出《双推磨》在泰州人民剧场、电影院都演过,市民一听是康复医院的人演,都很好奇,场下都坐满了。”还有一张照片是1954年魏华玲带队参加江苏省11所康复医院女篮比赛时的合影,照片上有3名穿军装的伤病员。

志愿军伤病员参与排演锡剧《双推磨》

志愿军伤病员参与排演锡剧《双推磨》

“那时候条件有限,肺结核这个病非常凶险。”于树干说,一些病人白天还好好的,一到晚上就咳血,血块一旦堵塞气管就会导致窒息,“当时‘走掉’的病人一半都是这个原因。”

于树干还记得,70位不治牺牲的志愿军英烈来自不同部队,档案信息严重不足,当时很难找到亲人,政府便将他们的遗骸葬在南门公墓。他以往清明去南门公墓祭扫亲人时,也会到合葬墓前祭扫,“毕竟我们很熟悉,有感情。”

寻亲:记着你、等着你、寻找你

截至2023年4月18日,70名志愿军英烈中有6位的亲属被确认,分别是山东田树科、山东李日峰、山东李官孝、山东张春全、山东郭泗友、四川程前泗。

记者辗转联系到郭泗友现居北京的堂妹、85岁的郭爱莲。视频连线时,老人几度泣不成声。今年1月,她和家人终于获悉堂哥安葬在泰州。

“堂哥大我12岁,他性格很开朗。”郭爱莲说,自己小时候与堂哥住“前后院”,两家人“紧挨着”。郭爱莲的爷爷、父亲、姑姑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都陆续参加革命,父亲于1939年在抗日战争中牺牲。郭爱莲回忆,郭泗友参加革命后,其部队曾在东平县花篮店驻扎,“这期间我还去找过他,他给了我两个干馒头吃,我们还一起去买了花生。”

郭爱莲介绍,郭泗友年幼时父母相继去世,家中有兄弟姐妹六人。在部队时,郭泗友和二弟郭泗新经常有书信往来。“堂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感染肺结核后,曾经在黑龙江的讷河疗养,郭泗新去探望过他,带回来一包写着‘送给最可爱的人’字样的糖果,还有一个手绢送给我。”郭爱莲回忆,堂哥后来从讷河转到泰州疗养,途经济南时,思乡之情涌动,写信告诉家人“想回家”。“我和母亲当时很激动,专门腾出一间房接待他,谁知很快却收到他牺牲的消息。”

郭爱莲到北京工作后,从没忘记堂哥“想回家”的心愿。丈夫出差到上海、江苏一带时,她曾让丈夫打听堂哥墓的下落,但一直没有找到。“我父亲也是烈士,每次回家给父亲祭扫时,我都会在刻有堂哥名字的墓碑前祭扫,虽然这是一个空墓。”郭爱莲说。

郭爱莲打听得知,当年有志愿军被送至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治疗,她将信息告诉在南京打工的侄子郭庆石,让他继续寻找。郭庆石于今年春节后到泰州多方寻访,最后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志愿者的帮助下,终于确认,伯伯郭泗友安葬在此。

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北门

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北门

今年3月15日,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道口镇砖疃村村民刘中夫终于得知叔叔的消息。当天,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负责人刘怀彦在电话里告诉刘中夫,经详细比对信息,确认他在抗美援朝战场负伤牺牲的叔叔李日峰,葬在泰州市海陵区凤栖园。

刘中夫从小就听奶奶和母亲讲述叔叔的事迹,知道叔叔李日峰1924年出生,1942年参军,打过日本鬼子,参加过解放战争,后来又上了朝鲜前线。

“叔叔在朝鲜战场为救一个小战士,身受重伤并感染疾病,被送回国内救治,1956年不治牺牲。”刘中夫说,“在泰州治疗期间,奶奶和父亲还去看过他。叔叔还经常往家里寄钱,接济家人,爷爷奶奶去世时家人置办寿材的钱,也是叔叔之前寄的。”

刘中夫回忆,家里原先有一个“小本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李日峰参加过的战斗、立过的军功、得过的荣誉,“1974年发大水,‘小本本’连同军功章一起被冲没了。”

李日峰牺牲后,刘中夫和母亲曾想去找叔叔的墓,但由于跨省路途遥远,加上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亲属关系证明材料丢失,未能成行。时过境迁,刘中夫的父母相继去世后,关于李日峰的信息越来越少。“我每年清明祭拜叔叔,只能去路口,面朝泰州的方向,给他烧点纸……”

今年3月6日,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褒扬处副处长张华向临沂市兰陵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发送了凤栖园合葬墓烈士的寻亲信息,该局又联系临沂市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寻找,最终在莒南县道口镇找到李日峰烈士的亲人信息。

行动:为英雄找到故乡亲人

张华告诉记者,那个年代,档案登记都靠手写,很容易出现失误。已确认亲属的6名英烈中,“郭嗣友”“李官寿”“张春泉”的名字都有误,他们的真名为“郭泗友”“李官孝”“张春全”。

志愿者,是寻亲的中坚力量。1986年出生的黄伟超是一名退役军人,在青岛经营一家修车店,他也是山东省烟台市莱阳迷彩基地退役军人服务队的志愿者。据张华提供的信息,黄伟超多方联系,认真比对,反馈多条线索,帮张春全找到了亲人。

黄伟超介绍,服务队里一共有48名退役军人志愿者,全部参与为烈士寻亲活动,自2019年以来已帮200多位烈士找到家人。黄伟超告诉记者,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最近回复他,经当地工作人员走访调查,在“70人”中的吕安民籍贯地济南市历城区董家镇,暂未找到他的亲属。

“我们将全力以赴帮助志愿军英烈找到亲人,配合相关省市认定老兵身份,落实相关抚恤优待政策,把英烈的精神传承好、把英烈的后人关爱好,以实际行动告慰忠魂!”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张兆洋说。

“出征少年身,归来英雄魂!寻亲之旅,将是一次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弘扬征程。”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文欣说。解文欣的姐姐解秀梅,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唯一一位荣立一等功的女战士,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的形象就是以她为原型塑造的。解文欣说,助英烈魂归故里,是一场耗时漫长、需要投入很大精力的传承,每一步都与崇尚英雄、宣传英雄、学习英雄密切相连。对于参与者来说,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希望这次寻亲活动能帮助更多志愿军英烈‘回家’!”

总策划:双传学 顾雷鸣

监制:王晓映 潘青松

采写:王晓映 金亦炜 唐悦

设计:郑玲玲

图片、视频:张琦 高鑫

部分图片来源: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于树干、季拜华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