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社区医院骨伤科,患者提前一小时排队等开诊

  9月20日清晨五点半,天蒙蒙亮,南京城飘着雨,66岁的侯女士揉了揉右腿膝盖,吃力地走下六楼,向秦淮区月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赶去,到挂号处时,还不到七点,虽然距离开诊还有一个小时,但和她一样来找“林院长”的患者已经有不少。七点五十分,二楼骨伤科门前便坐满了患者,复诊患者的姓名,也签满了半张签到表。

△林颖超为患者正骨

  双脚骨折被治好,她带着亲友组团看病

  “叫到名字的进来。”上午八点整,复诊患者走进诊间,浅绿色的布帘将七张治疗床隔成了一个个独立的空间,科室主任林颖超一边打招呼,一边挨个开始做治疗,他就是大家口中的“林院长”,月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院长,也是一名从医26年的骨伤科医生。

  诊室里的人越来越多,摇着扇子的吴女士一听见叫号,立即拉着亲家母一家人挤了进去。“你现在走路还好啊?”林颖超一眼认出了吴女士。今年2月份,她因为右脚掌骨骨折就诊,正骨、敷膏药、上小夹板,一个多月后骨头便长好了,可没多久,她的左脚掌骨也骨折了,康复后,林颖超叮嘱她要减减重,小心走路,别再崴着脚了。

  吴女士的亲家母从连云港赶来,她被腰椎间盘突出症折磨了几十年,“年头多了看不好了。”常年种地的她,早就放弃了治疗。林颖超看了片子,在她的腰部落针,一边轻捻慢入,一边询问。“什么感觉?”“酸麻!”“感觉有没有往下走?”“哎哟,到腿了!”为何扎腰却能影响到腿部?林颖超表示,腰突症的患者,常常会腿麻,这是腰突压迫了下肢神经,这种针法便可以找到被卡压的神经根部。


△等候骨伤科开诊的患者

  小夹板固定术,保守治疗保住了功能

  吴女士对林颖超的信任,不仅仅是因为治好了骨折,还因为功能的快速恢复。她一边灵活地活动着双脚,一边告诉记者,两次骨折,没有给她留下一丁点后遗症。提起骨折,许多人想到的是手术,但高额的费用、较长的恢复期、功能的受损,也令人望而却步。

  桡骨远端骨折十分常见,是手腕骨折的一种。52岁的常先生摔跤时用手掌撑地,导致了桡骨远端骨折。林颖超看完片子后,一番牵拉便完成了复位,然后敷上活血止痛的药膏,进行了小夹板固定。“你放心,最多两个月,就能恢复。”

  小夹板固定后,治疗远没有结束。腕关节的活动频率高,功能恢复要求较高,如果治疗不当,容易导致腕关节慢性疼痛和僵硬,影响手部的功能。林颖超叮嘱常先生回家后垂直拎水桶,并详细进行了演示和解说。原来,这是为了避免骨折部位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短缩。此后,常先生每周来科室两次,林颖超为他清洁换药的同时,还会牵拉手指,理筋活络。一个半月后取下夹板,常先生的手腕恢复如初。

“复杂不稳定性的骨折,首选手术。许多稳定性骨折,其实保守治疗效果不错,也能最大程度地保住功能性。”林颖超介绍,骨折后不容易移位的部位,可以通过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包括桡骨远端骨折、锁骨骨折、肱骨骨折、外踝骨折、跖骨骨折、髌骨骨折等。

 细微处见“仁心”,苦难处见“功夫”

 跑了多少地方都没看好,社区医院能看好?”在林颖超的门诊上,有不少患者是慕名而来,也有人是半信半疑。一名女士告诉记者,她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这里,但在候诊观察的过程中,竟有了几分信心。一次问诊,林颖超有时能抛出十几个问题,让患者做不同的动作进行测试,反复触诊不断询问;手把手教患者回家后如何锻炼;不要求复诊患者下次治疗时再挂号奔波;坚持看完患者才下班,常常看到下午两点……

林颖超诊疗的细微之处,流露着一名医者对患者的用心。26年从未间断的诊疗之路,也培养了他的眼力和技术。一名62岁的肩周炎患者来就诊,林颖超看了片子,发现心室肥厚,疑有高血压,顺手一测,患者高压已经达到220mmHg,但他自己并不知晓,如果放任不管,很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

为了照顾瘫痪在家的老伴,一名膝关节骨折的患者放弃了手术治疗。林颖超看了片子,发现患者是胫骨平台骨折,存在塌陷,其实手术固定更好,但患者生活困难,他决定试一试,幸运的是,平台塌陷部位并不是主要受力点,不会受压,林颖超小心进行了固定并指导早期功能锻炼,助力胫骨平台恢复。

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也来自患者对林颖超的信任。他总是说,骨伤科医生的功夫,不仅仅是在手上,更要思考,治疗不是一成不变的,传承的同时去创新,才能真正发挥中医的特色。
    现代快报+记者 梅书华 文/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