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地评线】江东时评 | 高校该如何打开“毕业后”窗口

6月23日,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消息,“虽然从南大毕业了,图书馆依然陪伴您”,暂时仅向2024届毕业生发放数字阅读卡,提供海量电子资源免费访问服务,后期将加快扩大服务校友范围。无独有偶。6月19日,河北大学图书馆发布通知,将为河北大学的每一位毕业生保留终身进入图书馆的权限,毕业生可随时持任何证明本人身份的材料重返母校图书馆。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是大学校园的“心脏”。不管是共享线上图书资源还是可以重返母校图书馆,高校向毕业生提供了一个持续学习、共享知识的平台,倡导毕业生在终身学习的路上永不“毕业”,展现了大学的开放姿态和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责任担当,这是母校给毕业生的一份“厚礼”。不少网友纷纷投来羡慕眼光:这是“别人家”的大学。

有毕业生感慨,毕业后,学生与高校的感情就成了“单相思”,除了在每年校庆时有一些活动,其他时间连大学的校门都进不去。这一声音反映了许多毕业生的期待——大学应向毕业生敞开大门。毕业生是高校的宝贵资源。对毕业生敞开的,不仅应是有形的大门,还应是无形的大门。与毕业生共享的,不仅是校园风光,还可以是图书等高校资源。

其实,高校资源向毕业生开放,这并不是什么创举。如今,开放已经是许多高校的共识。有的高校食堂、体育场馆等向社会开放,有的高校面向校外人士开办夜校,有的高校和社区开展共建活动,然而有的高校仍处在“孤芳自赏”的状态。分析原因,主要是有高校在管理上有畏难情绪,担心潜在的安全风险。目前,国内多所高校采用预约制入校,在管理和服务上做加法,与来访者共守相关规则,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共同营造了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这些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现代大学最关键的就是要面向社会,与社会有更多的交往。大学的讲座、图书、运动场地等资源都应与社会共享。今年1月,教育部在对一份全国政协提案的答复中明确表示,大学校园更好地向社会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在开放的期待声中,高校还有哪些资源可以与毕业生共享,哪些活动可以让校友参与其中,我们期待更多的学校打开“售后”服务窗口,结合自身优势找出不同的答案,促成更多的“双向奔赴”。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