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南京:不同领域佼佼者,加盟高校当老师

9月4日上午9点40分,下课铃响起,结束了《下一代互联网技术》课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华为实验班大三学生都觉得90分钟的课堂时间完全不够用,授课老师孙兵曾是华为的高级工程师、行业内资深专家,课堂上他从典型和丰富的技术案例进行讲解,让大家很快就了解并熟悉下一代互联网演进的主流技术路线等知识点。

从头部企业挖来高端人才,从海外引进留学归国青年,从生产一线聘请实训教师,为打造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高校积极拓宽海内外人才延揽渠道。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多位特色教师,未进入高校前,他们是不同领域的佼佼者,身份转变后,他们一心扑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只为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

南京。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南京。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引入前沿技术理论和实验资源,课堂专门留出“黄金25分钟”

告别枯燥乏味、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在90分钟里完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不犯困,除了分享精彩案例,孙兵还有个妙招,每节课留出“黄金25分钟”进行分组研讨,让学生当课堂主角。

“通过观察我发现,课堂上的第一个45分钟,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全神贯注,但进入第二个45分钟,有些人就会走神,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在课堂上引入随堂分组研讨教学模式后,他们的思维能力又重新被激发。”孙兵介绍,课堂上30位同学分为5组,每组6人,研讨的课题线索来自课堂教学内容或教材内容,并进行适当延伸,组员轮流上台总结发言。

“黄金25分钟”是孙兵每节课的“固定节目”,也成为同学们最期待的课堂环节。“这个小妙招的灵感来源于曾经在华为的工作经验。”在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前,孙兵是华为的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数据通信领域产品的核心研发工作。在华为深耕17年,孙兵已具备较丰富的领域技术能力和人才培养经验。

为何选择跳出“舒适区”入职高校?“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想要拓宽人生的宽度,尝试以前不曾接触过的领域,探索一些不可能性,能够将自己的技术经验积累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一代。”孙兵说,从有了想法到真正入职南信大,他用了两年多时间进行思考和抉择。

孙兵清晰地记得,2019年年底,南信大人事处的相关负责人主动向他抛去橄榄枝,时隔半年,经过多次沟通交流,通过学校多轮面试,但一直未能到学校报到。“因为当时刚巧承担了网络安全领域方面的专项工作,2021年初启动了工作交接,一直到同事能完全接手,才下定决心离开华为,2022年1月正式加入南信大。”让孙兵感动的是,在这期间,南信大拿出了十足的揽才诚意和耐心,发放Offer后一直在等他。

孙兵的到来解决了当时华为实验班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难题,在他的帮助下,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顺利完成,通过专家论证,进入招投标和建设落实阶段。自这以后,孙兵就负责起了华为实验班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课授课工作。在华为,孙兵需要攻克的是一个个技术难题,在学校,他的重心是围绕华为实验班本科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思考如何将产业前沿知识融入学生的课程,在新工科拔尖人才培养领域申请了多项省级“重中之重”项目和重点课题。

在南信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坚持“两年一小修,四年一大修”原则。2022年,孙兵参与了华为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新建《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课程,并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对原有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等课程进行内容优化。

孙兵介绍,今年,他作为主要负责人对华为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较大调整,根据2023年立项的教育部—华为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引入华为智能基座2.0前沿技术理论和实验课程资源,“这其中包括机器学习、下一代互联网、数据中心网络技术等,将产业前沿技术理论和实验课程资源引入至高校,同时邀请产业高级研发工程师进校授课,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接触前沿技术和产业应用,培养他们创造性解决产业现场问题的工程思维能力,实现新工科人才卓越化、个性化发展。”

带着学生从“黑屋子”出发,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

“7:10升磁场”“23:30开始低温电子研究”“2:49降磁场”……在南京大学量子极端测量实验室,经常能看到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灵杰带领学生做实验的身影,外行人对这些数据不知所以,但杜灵杰却乐在其中。今年3月,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刊发了杜灵杰团队最新科研成果:首次观察到在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而这样一项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的实验成果便是在量子极端测量实验室内完成。

从小就喜欢刨根问底的杜灵杰一直是“别人家的娃”,本科时,就读于南京大学理科强化部,读研阶段,选择了量子物理方向。为了拓展研究视野,博士后阶段,他开始尝试全新的光学实验研究,接触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2019年,杜灵杰与合作者首次在光学观测中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集体激发,即大量电子集体性的能量跃迁。该工作被理论物理学家认为可能是分数量子霍尔引力子存在的证据。也正是在这一年,杜灵杰结束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到母校南京大学物理学院任教。

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南京大学量子极端测量实验室,打造了一间可以将温度、磁场、震动等实验条件推向极致的“黑屋子”,随后他又带领团队从无到有,在3年时间内自主设计、集成组装了一套极低温强磁场共振非弹性偏振光散射系统。这一实验利器长约8米、宽约5米、高约9米,如同超大号“显微镜”,各项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22年下半年,超大号“显微镜”正式运行,杜灵杰和团队成员反复对比大量数据,终于从海量数据里发现了引力子激发的微弱信号,然而,凝聚多年心血的论文却被《自然》退回,理由是“证据不足”。面对研究中难啃的“硬骨头”,杜灵杰选择迎难而上,他重新设计实验,亮出新证据,从自旋、动量和能量角度充分提供了引力子激发的实验证据,回应此前的质疑。

科研做得好,学生也带得好。作为导师,杜灵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认真了解、深入剖析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因材施教,深度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开辟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回国以来,杜灵杰手把手带着学生由“黑屋子”出发,逐步走向光亮处。当被问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时,他表示,“对纯粹的物理世界的兴趣,引领着我不断去拓展新的领域,研究新的课题,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

实训内容贴合生产实际,以企业高标准严格要求学生

8月30日上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不时传来机器运作的轰鸣声,2023级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张庆林和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司雨洋正全身心投入到零部件的打磨制作中。天气炎热,人稍微站一会就热得满头大汗,更别说一直在工作的他们。为了全力备战技能竞赛,两个小伙子一个暑假几乎就泡在学校,与他们一起并肩作战的还有指导老师周聪。

“这个制作的零部件做得不错,但还是有点小瑕疵,孔位置稍微偏了些,继续加油。”新鲜“出炉”的零部件才交给周聪,他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在学生眼里,周聪非常严谨,以企业生产0.02毫米公差的高标准严格要求他们,在他的指导下,两人不仅克服了技术难题,还成功掌握了复杂零件的加工技能。

周聪是谁?他拥有多重身份,他曾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一名学生,毕业后他进入徐工集团成为一名一线工人,在13年间,凭借着高超技艺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如今他又以高级技能人才的身份重返母校,担任工程技术实训中心的专任教师。

在徐工集团,周聪主要负责起重机核心零部件的加工,如起重臂上的销轴以及控制起重臂伸缩的缸头体等,这些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极高,需控制在0.02毫米的公差范围内。“拿到图纸后首先要进行分析,了解零件的功能、关键尺寸,再决定采用什么样的加工工艺。”在加工过程中,对于新产品,周聪坚持“试切先行”的准则,通过试切验证程序的正确性和图形间的位置度,“从粗加工、半精加工到精加工,不是一次就能到位的,在加工过程中要进行多次测量与补偿调整,确保零件精度达标。”

在周聪看来,工匠就是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不能有任何的马虎和松懈。早上8点半到岗,加班到深夜是常态,因为在生产一线看得更多,钻研够深,周聪总是能在最短时间内加工出精度最高的零部件,遇到问题,他也总能快速反馈给设计者,并协助处理,给出最佳解决方案。

2022年9月,周聪被母校聘为专任教师,完成从一线工人到老师的身份转变。作为指导实训的老师,周聪的目标是让学生爱上动手,加强产教融合,引导他们投身技能岗位一线。“台钳是工厂里的通用夹具,由活动钳口、固定钳口、底座和丝杆等部分组成,通过小台钳的制作,让学生更加了解它的结构和用途。”课堂上,周聪先让学生了解所做夹具的结构和应用场景,再指导他们进行实操。

让学生爱上动手是第一步,他们所学知识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才是关键。“学校与一些先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如北京精雕集团、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等,定期安排教师去交流学习,了解最新的设备使用情况和加工技术。空闲时,我也会回到徐工集团,了解最新技术。”在日常教学中,周聪会详细介绍设备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场景,以及它们所生产的零件类型和加工方法。“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制造业环境中,无论是管理、研发还是设计岗位,都离不开对一线生产流程的深刻理解。这种贴近实际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对未来职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期待。”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实习生 闫瑞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