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刘淮浦
利用数字技术开展跨时空对话,重问重答“爱国三问”;“泥人张”彩塑、“狗不理”等非遗传承人艺术化展现“津派文化”独特韵味;话剧表演再现“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以身报国的动人故事;潘展乐、陈梦、谭玉娇等现场讲述比赛和成长经历……日前,2024“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南开大学举行。从名师大家到奥运冠军、从行业模范到基层志愿者,广大青年榜样与亿万青年网民同上“网上网下”大思政课,用生动的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和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团结青年、凝聚青年。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校园,听得最多的是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讲得最多的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暖心寄语、殷切嘱托,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放眼广袤的神州大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政教育持续涌现、精彩纷呈,从云端上的交流分享到场馆里的深度对话,再到行走中的切身体悟,时代后浪们在这堂“青春必修课”中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砥砺担当奋斗,努力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让思政课“出新”更“走心”,怎样让莘莘学子完成从“低头”、“抬头”到“点头”的转变,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现实课题、担负起的职责使命。
坚定信仰信念,回答好“教什么”这一根本原则问题。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道理。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唯有明确学习内容、把握重点要求,以深入透彻的观点分析回应学生、引导青年,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把学与思、践与悟结合起来,把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辉煌灿烂史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艰苦奋斗史联系起来,汲取其中的历史智慧、规律和经验,主动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研究新情况、分析新形势,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大道理,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更加深刻地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
创新方式方法,回答好“怎么教”这一方法路径问题。思政课不是死板的、教条的,也不是乏味的、枯燥的,只有兼顾“有意义”和“有意思”,才能提高“到课率”“抬头率”,成为学生广受欢迎的“热门课”“爆棚课”。尤其是当前,从“90后”到“95后”再到“00后”,“大思政课”面对的教育对象因时代环境在变、成长际遇在变,思维方式、心理特质、话语表达方式也随之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地制宜,围绕广大学生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推动思政教育与社会生活相互融入、同时代发展紧密结合,依托“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云端上的思政课”等形式载体,让更多“Z世代”青年学生在身临其境、亲眼见证中感知祖国可喜变化、感受时代发展脉动,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提升素质素养,回答好“谁来教”这一主体职责问题。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于更好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涵养家国情怀,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要更新教学思维、拓宽课堂视野,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先理解后引导、善说服不说教,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道理讲明白、说清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要严以修身律己、端正人格品质,既遵守教学纪律,也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惟其如此,方能引导“时代后浪”牢记殷切嘱托,在祖国大地上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华章。(刘淮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