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寻访抗战老兵:血染的记忆·“90后”对话90后丨朱志成:弃学从军上战场 保家卫国灭豺狼





姓  名:朱志成

出生年月:1926年2月

现居住地:淮安市清江浦区柳树湾街道

履历概况:194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4月入伍,被编入新四军某部82团,先后辗转于上海、山东等地参加抗日战争,荣立二等功;1946年7月复员返乡,曾担任地方民兵营长、五港区钦工乡朱庄村村委会主任。

生活的记忆容易凋谢,血染的记忆永生难忘。这是报道团队寻访到现年99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朱志成并与其对话交流后,生发的强烈感受。

眼前的朱志成尽管已年近期颐,白发苍苍,步履蹒跚,但腰杆依旧挺得笔直,对那段投身抗战的经历,至今记忆清晰。

老人回忆,1939年4月,涟水城被日军侵占。“日本鬼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伪保长带领土匪、汉奸肆意横行,活活把人逼死的情况时有发生。

彼时,年仅13岁的朱志成,“做梦都想当兵打鬼子!”

朱志成的舅舅嵇萍、嵇伍伦是地下党员,经常组织地下武装对伪匪、汉奸给予痛击。1942年,朱志成16岁。当年4月,经舅舅嵇伍伦推荐,朱志成放弃学业,参加新四军。“手里有了枪,心里很激动,一遍一遍地擦拭,一天一天地练枪,恨不得立刻就上战场,打日寇。”老人回忆说。

1945年10月,新四军苏中军区主力会同苏北地方武装,在盐阜地区对拒绝投降的伪军展开进攻性作战。朱志成参加了这次战斗。“敌人像恶狼一样冲过来,我身边的好几个战友都倒下了,冲锋号一响,我们立即冲向敌人。”朱志成记忆犹新的是,“当时,我发现有一个敌人向我们的班长冲了过去,我一个箭步越到班长身边,和班长一起砍杀了这个敌人!”

还有一次,部队向山东进发,途中遭到敌军突袭。“连首长命令我和一部分战士绕到敌人后方,采用‘两面夹击’战术,打击敌军的嚣张气焰。”朱志成说,他们沿着一个山沟悄悄地摸到敌人身后,然后集中开火。敌人以为新四军的部队来了增援,吓得仓皇逃窜。

抗战期间,朱志成或打游击,或正面迎敌,先后参加过抗击日寇、打击伪匪的大小战斗几十场,他冲锋在前,英勇杀敌,多次受到部队首长表扬。

1946年春,朱志成突发疾病,不得不离开部队。“知道要离开部队了,哭了好久。”朱志成说,返乡后,他担任地方民兵营长、五港区钦工乡朱庄村村委会主任多年,遇到难事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各项工作带好头,受到地方干群的一致认可。

1946年10月19日,国民党整编第74师兵分三路向涟水进攻。“涟水保卫战”由此打响。朱志成所在的村不仅驻扎了很多华中野战军的部队官兵,也是部队后方医院的驻地。这一次,朱志成虽然没有扛枪上战场,但他依然舍生忘死冲在前线,组织担架队抢救伤员,同时组织人力磨面、做鞋,为前方将士做后勤保障工作。

采访结束,我们搀扶老人下楼。透过他稀疏的银发、满脸的皱纹,我们似乎看到了老人17岁打游击时用草鞋丈量过的路。此时的屋外,春风拂面,天朗气清,人来人往,孩童在嬉闹,和平的意义在此刻被具象化。

历史不可遗忘,精神必须传承。在对话交流中,朱志成多次哽咽:“现在国家强了,日子好了,当年的血没有白流。”面对“90后”年轻记者,老人最大的期望就是:“你们一定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坚定理想信念,遇到困难要勇往直前,努力练就报国为民的过硬本领。”

作为“90后”记者,我们没有经历过那场历时14年、中华民族为之付出了无数生命的伟大的抗日战争。但——

我们无法忘记,当回忆起侵华日军犯下的种种罪行时,朱志成老人眉宇间的愤怒和不屈。

我们无法忘记,当询问老人第一次杀死敌人是否害怕时,老人一句“不怕!虽然武器落后,但我有一股不怕死的劲。”所展现的无畏与坚贞。

很难想象,那时的他,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在那个本该读书的年纪,他却不得不拿起武器、奔赴战场,投身抗战洪流,与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一道,凝聚起坚不可摧的抗战力量。

这是他们的誓言、他们的担当。而我们,“90后”的年轻一代,什么才应该是我们的誓言、我们的担当?采访过程中,这个问号始终在我们的心头萦绕。

80年光阴悄然而逝,抗战的烽火早已远去。从朱志成老人的回忆中,我们深深地懂得,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不只是我们的时代使命,也是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应该赓续的红色基因。

传承“接力棒”——

我们不仅珍爱和平,我们更应自强不息。

策 划:杜勇清 张 浩

统 筹:李 昱

文 字:杜勇清 潘梦洁

视 频:周 伟 高尚杰

摄 影:李 昱

海 报:李海娇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