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提出要锚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着力稳就业稳外贸,着力促消费扩内需,着力优结构提质量,做强国内大循环。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一季度经济开局良好,GDP同比增长5.4%。当全球经济仍在不确定性中艰难跋涉,中国经济迎难而上,彰显强大韧性。
以新质生产力为突破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在科技创新浪潮的引领下,中国经济正在完成从要素驱动到技术驱动的基因重组。新能源电动车,以万亿级新生态重塑全球绿色经济版图;无人机,衍生出的丰富应用场景,不断开辟经济增长新蓝海;人工智能,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代码推演,而是深入工业毛细血管的创新因子。新质生产力并非孤立演进,而是通过数据互联、场景互通构建起技术雨林,重塑中国制造的价值曲线。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链上企业超4700家,覆盖从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到应用层的完整产业体系,未来10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还将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并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多维消费场景为桥梁纽带,编织扩大内需的坚实网络。消费既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也是推动产业迭代、释放市场潜力的“加速器”。近年来,我国消费市场呈现结构性跃迁,热点不断涌现。文旅行业率先突围,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旅游市场高位开局,推动文旅投资持续升温。政策工具箱的创新运用尤为亮眼,“以旧换新”激活消费市场一池春水,通过财政补贴刺激消费,又以绿色标准推动产业升级。消费场景持续升级,健康中国与银发经济催生医疗康养综合体,夜间经济与即时零售形成全天候消费解决方案,体育文化与健身浪潮完善运动消费生态,多元业态的破界融合,重塑了消费市场的时空维度,推动“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螺旋上升,让内需市场真正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固基石。
以会展电商为双轮枢纽,构筑双循环新格局的钢铁骨架。当美国政府将“关税大棒”挥向太平洋彼岸时,全球客商正用订单书写着对中国的信心。第137届广交会开展首日,境外采购商累计线下参会64530人,同比增长8.9%,创下历史同期新高。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江苏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升级合作”,围绕产业开放合作、优化消费供给等重点领域签署一揽子合作协议。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自身发展为全球经济注入更多稳定性,大型展会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的超级平台,跨境电商与自贸试验区的协同创新,则扮演起 “数字丝绸之路” 的关键角色。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10.8%,占整个进出口比重提升到6%,“短链化”贸易改写传统外贸逻辑,既降低了交易成本,又能快速响应消费需求,通过不断健全通关、财税、外汇等政策支撑体系以及跨境支付、物流等基础设施,在政策和企业的共同发力下,我国外贸新动能加速形成。
以报国情怀为精神底座,凝聚起穿越周期的战略底气。从张謇的“实业救国”到当代企业家的“科技自立”,从“铁人精神”到夙兴夜寐求突破,深深镌刻在中华儿女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构成了中国产业升级的深层动力。华为每年将15%营收投入研发,宁德时代构建从原材料到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闭环,比亚迪用二十年打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定力,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它超越了单纯的市场逻辑,将技术攻坚转化为时代使命,不断破解 “卡脖子” 难题。区域竞逐中,“比学赶超”的态势尤显精神张力,东部沿海的数字化浪潮与西部内陆的新基建布局交相辉映,长三角的协同创新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探索齐头并进,中华大地上奔涌的创新热潮,汇聚成推动中国经济破浪前行的磅礴力量。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在“变”与“常”的辩证中,中国经济将以“咬定青山”的战略耐心、“敢为人先”的突破锐气,持续书写发展新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