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伦理与文明国际会议之伦理与老龄文明专场圆满落下帷幕。为期三天的会期里,共举行了四场主题演讲,近百名海内外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伦理与老龄文明发表真知灼见,碰撞思想火花。
本次大会紧扣“如何通过各种努力使老龄成为人类美好生活的最后篇章”主线,聚焦“老年福祉与国家战略”“老年照护与生命质量”“科技进步与老龄社会”“生命、伦理和文明”等主题展开跨学科、多维度的学术研讨。专家们的报告深度回应了“是要生命的长度还是生活的质量”“科技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老年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内涵是什么”等老龄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命题。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会会长王燕文出席此次会议。
闭幕式上同期举行了第四场主题演讲。主题演讲由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老龄文明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资深教授樊和平,老龄文明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沙维伟分别主持。专家们从伦理学视角出发,探讨了老年护理和照护、AI时代的养老挑战、养老设施的设计等热门议题。
澳门大学研究员卞鹰围绕《澳门特别行政区回归25年人口老龄化及老龄健康服务策略研究》进行分享。当前,澳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17%,达到超老龄化社会状态。面对这一挑战,澳门构建了政府统筹管理、法律制度保障、服务机制健全的老龄人口长期照护体系。卞鹰还分享了澳门的长者健康服务体系,如PPP模式下的私立医疗服务(镜湖医院),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资助,住院长者受政府资助的病人超过30%,再如善终服务(Ending Care康宁中心),由医、护、助理员、社工等组成,住院费用及活动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智慧医养分会副主任王杰围绕《AI+养老中的伦理挑战》进行分享。人工智能技术在养老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AI老年陪伴聊天机器人通过智能交互和情感计算技术,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填补子女无法时刻陪伴的空白。但我们也要看到,机器人通过算法迎合老年人情感需求是一种“投其所好”,这种“情感联结”实际上是虚假的,机器人的“过度代劳”也可能会让老年人的认知退化,损害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对机器人的依赖可能让子女借此逃避赡养责任,违背伦理责任的不可替代性。当AI在养老领域的应用越来越丰富,我们也要避免AI加剧老年群体内部的“数字分化”,需要建立分层伦理评估机制,例如针对失能老人,要求AI系统纳入残障群体数据,设置“尊严保护阈值”,针对低教育老人,设计可视化、可解释的技术交互页面等。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刘勇围绕《IBRAIN:基于MRI的老年人脑健康评估系统》进行分享。在临床阿尔茨海默病(AD)的早期鉴别诊断上,脑结构改变是重要特征之一。如何从磁共振图像中精准刻画AD脑结构高维复杂异构的表征,进而解析AD异表征的临床生物学机制,是建立早期AD生物学标记的重要前提。刘勇介绍,团队基于全球跨疾病数据集,建立了AD个体化影像学标记(IBRAIN),为AD临床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早期预测等提供了有效的客观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健康经济与保障研究部副部长郝晓宁围绕《数智时代康养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进行分享。在政策红利和科技发展的双重驱动下,数字化养老已逐渐成为养老行业新趋势。利用智能软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建立数字化养老产业链,有望缓解养老资源短缺问题,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水平。未来,要壮大培育健康消费需求,促进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催生“智慧+医疗康养”新业态,形成一条自身可造血的新生态产业链。
日本女子大学教授沈洁围绕《长寿社会的伦理:老年自律与社会参与》进行分享。日本进入长寿时代,正在推进“长寿革命”。从社会结构上来看,长寿社会以AI技术应用普及和服务业为基础,在生活范式上,长寿社会将从学习—劳动—退休的三阶段人生向学习—劳动—退休—再学习/再劳动的循环型、复线型人生转变。沈洁提出,长寿不仅是个体生命的长度,也是社会文明的高度。在长寿社会,老年人能够继续作为社会成员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他们的自律和自立是一项重要原则与生活方式,社会互助和社会链接成为实现老年人自律和自立的重要渠道。
清华大学教授周燕珉围绕《我国养老设施的精细化设计》进行演讲。经过多年实践,中国养老设施的建设不断进步,类型较为丰富,但也要看到目前养老设施尚且存在精细化不足、空间设计与运营使用不匹配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未来,养老设施的设计宜向丰富细致的方向转变,例如可以为认知症老人设置不同属性的活动空间。带着爱心和共情的设计,才能更好地服务养老领域。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护理和照护分会主任委员郭桂芳围绕《科技与温暖的平衡:伦理与实践视角下的老年护理和照护》发表演讲。高科技时代,AI走进老年人护理和照护领域,赋能老年人护理质量与安全,但科技也带来伦理与实践的双重挑战。郭桂芳认为,要构建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的老年照护体系。强化人类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如复杂伦理与情景化决策、动态沟通与情感共鸣、个性化护理方案设计等;拥抱技术而非对抗技术,成为AI系统的“教育者”与“监督者”;借助AI突破传统能力与边界,聚焦AI难以覆盖的场景、复杂多病症协同管理、突发危机中快速应变等,在智能时代建立更高维度的专业权威。
此外,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李婷、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教授南希·杰克等大咖围绕医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下一代生命伦理与全球健康原则等议题做出精彩分享。
主旨演讲结束后,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老龄文明智库首席专家,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对为期三天的大会进行总结。林闽钢表示,倡导老龄文明,未来将从真正的科技文明、真正的人文关怀、具有伦理情怀和文明境界的制度安排、人人共享的社会风尚四个维度进行建构,这不仅是社会的期待,也是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