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劲松 于龙 李薇薇
当“苏超”的热浪席卷全国,徐州队在赛场纵横驰骋,萌发于沛县的“村界杯”,也正以另一种姿态诠释足球的魅力与热情。
和城市足球联赛不同,“村界杯”没有门槛,下至9岁孩童、上至六旬老人,只要你愿意,均可上场一秀球技;没有专业球场,却有十里八村扶老携幼、万人空巷般的观赛热情;不用购票即可观赛,却带动了当地文旅消费大幅增长,吸引了更多游客奔赴沛县,见证乡村振兴与乡风文明。
从田野中走来、更加“草根”的“村界杯”,正以乡土自带的纯朴与率直、足球应有的力量与纯粹、出乎意料的外溢赋能,与“苏超”热烈相拥、共赴美好。
踢“布蛋”踢出的草根足球:根植乡土的足球文化
今年春节期间,沛县鹿楼镇七堡、八堡村的“村界杯”农民足球邀请赛吸引了全国90支球队、2600余名运动员参赛,单日观众突破3万人次,让沛县鹿楼镇这片“农民”的球场再次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踢足球的传统在沛县鹿楼镇七堡、八堡村已绵延近百年,早已融入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之中。
年逾七旬的退休教师翟居义回忆:“早年没足球,就用布缠成‘布蛋’踢。”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儿的村民就喜欢踢足球,还在全国第二届农民足球邀请赛中代表江苏省获得第六名。
“村界杯”发起人之一、沛县安国镇中心小学体育老师石明松从小就爱踢球:“那时候条件不好,我们在树上挂一个废旧自行车轮胎,踢进轮胎圈里就算进一球。”这份源于生活的创造力,成为“村界杯”最初的灵魂。
2019年,一座相对标准的足球场在八堡村建成,此后参与足球运动的村民越来越多,石明松开始计划组织大家踢球赛。2021年春节,石明松组织起最初的“混搭队”:“没有正式队伍,就随便拉人上场,老少同台,甚至有人光脚踢。技术虽糙,但充满热情,进球了喝彩声也一样响彻球场!”原定五天的比赛,因初六仍有队伍加入,踢到初七才结束,自此,这场由村民自发组织、村民唱主角的赛事,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村界杯”。
此后,“村界杯”的热度逐年升级。2022年,参赛队伍更趋专业,沛县老年队与徐州老年队的对决,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2023年,前“国脚”助阵,让赛事热度冲破零下8摄氏度的寒冷,村民们自带马扎、保温杯,甚至驱车数十公里前来观战;2024年、2025年,赛事规模持续扩大,参赛队伍和观赛人次不断刷新纪录。如今,周末看球赛已成为当地村民的日常,“与民同乐”成为沛县“村界杯”不变的底色。
深厚的土壤也孕育了足球教育的硕果。20世纪70年代,翟居义将科学训练带回八堡中学,创下“一个省队年龄组15人,3人来自同一乡村中学”的“江苏首例”。如今,沛县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日益完善。
连续举办9届的“县长杯”青少年足球赛,覆盖小学到高中,每年吸引40多支队伍、700名学生参赛,通过“班级—校级—县级”三级联赛体系,深化“教会、勤练、常赛”的校园足球理念,为优秀苗子搭建完备的成长平台。当下火热的“苏超”赛场上,就活跃着5名沛县籍球员,正是这片足球沃土培育的果实。
逐步升级的赛事平台:乡土赛事的创新与蜕变
71岁的大屯街道居民唐明喜,是“村界杯”的忠实球迷。在他的手机里有个球迷群,只要有比赛就会有通知,只要没事,他一定会到球场看球:“以前看球,站着挤着,尘土飞扬;现在好了,有座位,有灯,晚上也能看,还能跟天南地北的球迷一块儿聊球,‘村界杯’真成了咱沛县的金字招牌!”他的话语,道出了万千村民和游客对硬件升级最直接的感受。
“村界杯”从自娱自乐的村民活动,蜕变为享誉全国的乡村体育品牌,离不开沛县各级政府的精准发力与资源投入。
基础设施升级是蜕变的关键。2019年,在省体育局支持下,沛县利用村内采煤塌陷地建成首个标准足球场,终结了村民在打麦场踢球的历史。2024年,当地政府进一步修整场地、新建看台和运动员休息室,拓宽道路,建设可容纳千余辆车的停车场,还专门为夜场设置了高亮度投光灯,球场四角各一组,使八堡村足球场成为“全中国唯一有灯光的农村专业十一人制标准足球场”。
赛事组织模式的创新是“村界杯”保持活力的保障。2023年4月,七堡八堡村足球协会正式成立,确立了“村协组织、全民参与、社会赞助、政府支持”的运作模式。县足协负责专业裁判招募与赛程编排,村协会则扎根基层,负责场地维护、后勤保障与活动执行,分工协作,高效运转。
“村界杯”扎根乡村本色,围绕农民办赛,逐渐构建起全民参与的赛事平台。沛县创新“体育+”模式,通过1个核心IP和N个配套场景的“1+N”活动矩阵建设,让2025年沛县“村界杯”赛事规模创历史新高,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国家“春节假期户外运动精品线路”的项目。赛事配套文创市集、美食街、农特产品展销带及旅游专线,编织了一条完整的文旅消费链条,让“看球赛”升级为沉浸式的“乡村嘉年华”。
赋能经济焕发活力:乡村振兴的崭新样本
当足球遇见乡土,“村界杯”迸发出的经济能量与文化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
沛县“村界杯”自举办以来,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带动了乡村旅游,还发展了乡村经济、促进了乡村振兴,成为沛县文体活动的标志性IP,入选全国首批群众“三大球”精品赛事案例。
文旅消费被强劲拉动。2025年春节“村界杯”比赛期间,沛县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14.5%,重点酒店营业额提升45%,小吃等摊位每天都能收入3000元以上,饭店每天收入在一万元以上,沛县冷面和烧烤等当地特色美食每天早早就卖脱销。另外,还有不少人顺路买下村里的苹果、金蝉等农产品,网上预订的农产品比之前翻了10多倍,村民获得实打实的收益。
沛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志永表示:“近年来,‘村界杯’赛事吸引全国各地的球队和游客来沛县,品尝地道沛县风味,感受浓厚的汉文化魅力,实现‘足球搭台,文旅唱戏’的深度融合,不仅带动了更多的文旅消费,也进一步推动了沛县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在沛县,“村界杯”的能量远不止于经济,社会效益同样显著。
“以前农村娱乐少,方式单一,足球赛不仅让村民锻炼了身体,更和谐了邻里关系。”说起“村界杯”活动开展以来的乡村民风变化,鹿楼镇八堡村党支部书记刘健颇有感触。
如今,健康生活方式在这里深入人心,鹿楼镇现有百岁老人11位、90岁以上老人386位,为全民健康作出生动诠释。
更可贵的是,七堡、八堡村多年来保持着治安刑事案件零发生的纪录,乡风文明蔚然成风。赛场内外,村民自觉让路、让座给外地观众,赛后自发清理垃圾,数千人齐唱国歌的震撼场景,都见证着体育精神浸润下的文明乡风。
硬件提升与模式推广在全县铺开,沛县的足球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截至2025年年底,沛县建成各类足球场103个,其中社会足球场33个;依托乡镇文体中心实现足球场乡镇全覆盖,每镇至少1个多功能场或笼式足球场;90%以上中小学配备足球场。
同时,沛县还在持续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足球民间赛事运行机制,将“村界杯”赛事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由省体育局支持、省足协指导、沛县人民政府主办的江苏省乡镇足球联赛(沛县站)暨春节期间“村界杯”选拔赛,计划于8月中下旬在鹿楼镇八堡足球场举办,目前正在火热筹备中,届时又将吸引全省乃至周边多个省份的球队来到沛县。
当“苏超”展示着城市足球联赛的速度与激情,沛县的“村界杯”则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书写着足球最本真、最动人的篇章。当“苏超”遇见“村界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足球的多姿多彩,更是一个村庄因体育而兴、因文化而盛的乡村振兴的“沛县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