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那片湖,那群人——潘安湖人不负青山,不负时代谱写“生态革命”壮丽篇章

盛夏的潘安湖,水光潋滟,白鹭翩跹。

神农码头边,一方高大立石默然矗立,其上深深镌刻着两行红字:“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当镜头掠过水阔天青的潘安湖,谁能想到,十几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荒无人烟的采煤塌陷地?

百余年来,贾汪挖出过3.6亿吨“工业粮食”,也撕开一道面积多达13.23万亩的“黑色伤疤”。2011年,贾汪戴上“资源枯竭城市”的帽子,潘安湖则成为那道最痛的“伤口”。

转机,始于一声时代强音的回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朴素的真理,如同惊雷划破天空,振聋发聩。一场“生态革命”就此展开——

全国首创的“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治理模式,让星罗棋布的煤坑蜕变为珍稀生灵的栖息地;沉睡的土地资源转化为农旅融合的“生态银行”,家园被毁的百姓过上了“开门见绿、移步见景、创业有路”的崭新生活。

潘安湖的蝶变,不仅仅是一隅之地的涅槃重生,更映照出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在时代浪潮中的深刻觉醒。

今天,我们驻足于此,不仅是为了讲述一湖碧水的故事,更是为了聆听一个真理如何在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如何引领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坚定选择那条通往可持续发展的光明之路。

伤痕

煤海沉浮间的挣扎

时间回到67年前。

那时,这片水域尚是无名的乡野,静卧在贾汪区大吴镇与青山泉镇的交界处。

彼时,这里阡陌如织,麦浪起伏。青灰的瓦房错落其间,炊烟在蝉鸣与孩童追逐的笑浪里袅袅升腾。

这份田园生活的宁静,随着1958年权台煤矿的出现,被彻底打破。

在那个能源结构单一的时代,煤炭是国家工业发展最重要的“血脉”。贾汪亦被这“黑金浪潮”所重塑。这片仅6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矿井星罗棋布,高峰时竟逾250座,年产煤量达1400万吨。

来自地层深处的矿藏,一度撑起贾汪超过80%的财政收入,也将万千矿工家庭的命运,牢牢捆绑在这片翻滚的煤海之上。

权台煤矿畔,村庄借势崛起,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靠矿吃矿,一座煤矿的生活区便是一个“超级小城”,百业俱兴。西段庄村更乘势而上,村办企业达到16家,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达上千万元。

鼎沸喧嚣,遮蔽了繁荣背面的阴影。

权台煤矿的开采,很快引发了生态“反噬”。农田沉降、房屋开裂、道路断裂……采煤导致的塌陷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位于采煤塌陷区中心位置的西段庄村,最先感受到了土地的“呻吟”。

“又搬?!”1986年,西段庄村搬迁动员会上,老矿工孙建华一脸怒气,瞪着动员搬迁的村干部,“下次房子再裂,是不是还得挪窝?”

那张满是褶皱的脸,如同一片浸透苦水的老树皮。

上世纪60年代,西段庄村的第一批村民被迫搬离。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采煤范围的扩大,裂缝如蛛网爬上更多墙壁,越来越多的民房成为随时可能“散架”的危宅。

“不搬?这脚底下的地,还能撑多久?”村干部的反问像一块石头砸进死水。搬迁决议落定,满屋死寂。

比东徙西迁更痛苦的,是无孔不入的粉尘。

“走路都睁不开眼,煤粉直往毛孔里钻!白衬衫?出去一趟就成黑的了!”孙建华皱着眉头回忆,语气里满是无奈,“地下掏空了,只能喝浅层水,六七米深的井,打上来的水浑得很,烧开能澄出半碗渣……”

除了环境的恶化,恐惧也像阴影一样笼罩着村庄。

上世纪末,煤矿开采秩序混乱,重特大事故频发,每一家的日子都过得战战兢兢——惧怕井下的无常,也惧怕地面的塌陷。

2001年7月22日,贾汪区岗子村。地底突发一声闷响,105人被困井下。最终,92条生命永远留在了黑暗里。

这起惨烈的事故,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沉浸在资源红利中的人们。此后,贾汪区250多座大小矿井开始陆续关停。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夜里,无数个“孙建华”辗转反侧。但,不挖煤,新的出路在哪里?

在迷惘与困惑间,时间的车轮,已悄然碾过矿区最后的辉煌。

2006年至2008年,随着韩桥煤矿、旗山煤矿等主力矿井关闭,矿区及周边上万名矿工和家属如潮水般离开。

喧嚣散尽,留下的,是一片触目惊心的“烂摊子”。

彼时的大吴镇与青山泉镇交界地区坑塘如麻,荒草萋萋,平均积水深逾4米——这片被矿井“啃噬”过的土地,像一块巨大而丑陋的黑色伤疤,无言地裸露在苍穹之下。

遍布的坑塘成为村民们唯一的生计来源。

西段庄村村民张庆文守着自家开挖的鱼塘,眉心常年拧成解不开的结:“雨水一大,塘埂说塌就塌!鱼顺着水跑光,一年辛苦,全泡了汤!”

年轻人纷纷出走。村庄,空了。热闹,散了。

下了一辈子矿井的孙建华眯着被煤尘蚀花的眼,望着这片他曾为之付出青春也被夺走健康的土地,喉间滚过一声浑浊的叹息:“这……可咋个办哟……”

风,裹挟着泥土的腥气,从塌陷区吹来。它呜咽着,诉说着过往的沉重,也一遍遍叩问着:伤痕累累的土地,新生之路,在何方?

破局

新思路点醒梦中人

2008年7月的一个傍晚,闷雷滚过天际。

贾汪区政府的会议室里,西段庄村、权台村、瓦店村、马庄村等塌陷区的村民代表挤满长凳,一张张沾满煤灰、满是沟壑的脸庞上,神色凝重。

“复垦!1.7万多亩塌陷地必须复垦!”决策掷地,一片寂静。

“地陷了,田毁了,复垦?让咱老百姓咋办?!”西段庄村的老李猛地站起来,旱烟袋砸向桌面,火星四溅。那嘶哑的诘问,道出了千百人的迷茫。

台下目光如针,密密刺来——怀疑、焦灼、无助。

突然,一声断喝劈开沉闷:

“大家醒醒吧!再不转型,我们就没有活路了!”

议论声四起。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当时的贾汪煤炭储量早已告急——累计开采3.6亿吨后,可采的煤炭只剩薄薄一层,2000多万吨。

转型,是唯一的生路!

恰在这一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擂响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战鼓,“三件大事”刻不容缓:治塌陷、迁危村、改棚户。

而其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就是潘安湖。

80多年采掘史,3600余亩水域,平均塌陷深度4米,最深8米——这道横亘于转型之路的“伤疤”,狰狞如巨兽之口。

转机,在2008年末降临。《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重磅出台,其中两项重要举措就是要解决采煤塌陷地和关闭破产矿山土地利用问题。紧接着,江苏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正式批准实施潘安湖综合整治项目。

总投资1.71亿元!治理1.74万亩!这一项目创下了当时江苏同类项目资金最多、面积最大、单体投入最高的“三最”纪录。

政策有了,关键看落实。

贾汪区最初的治理思路,是通过复垦把地整平,能种粮就行。但徐州市委的目光更为长远:“光整出几亩薄田,够吗?我们要为子孙后代拓一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

一席话点燃星火。

2010年2月,潘安湖项目正式动土。杭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四度勘查,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项目组更是多次奔赴西溪湿地取经。

采煤塌陷地地下岩层破碎,地表持续沉降,许多水域水质浑浊、生态失衡……要在这样的废墟上新建湿地生态系统,无异于在裂痕上绣花。

难度之大,引来一片质疑。就连参与规划的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胡振琪,也曾有过迟疑。

行动,是最好的定心丸。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信心,在一寸寸土地间萌发、生长。

挖机轰鸣,不为采煤,而为重塑山水脊骨;卡车奔忙,不为运矿,而为承载绿意新生。在村民们期盼的目光中,那片死气沉沉的烂泥塘,在一点点改变……

2012年10月1日,潘安湖湿地公园开园迎宾,人潮如洪流奔涌。

“16辆观光车一刻也没停,村民们都想看看新变化。”负责观光车运营的臧猛猛回忆说。

负责规划的鹿晓斐挤在人群中,衬衫湿透。“叔,还认得这儿吗?”他一把拉住了老矿工孙建华。

孙建华先是揉揉眼:“那……那不是过去的砖厂吗?咋成了湖心岛?”随后用脚使劲跺了跺坚实的路面,“这底下……是原来那4米深的大坑?”

“对!修复了,种活了树,引来了鸟!”鹿晓斐眼眶一热,用力点了点头。

胡振琪也带着学生们回到了潘安湖,一同见证当年的蓝图如何变成了现实……

开园首年,游客数量突破百万。更重要的是,景区80%员工皆为本土乡亲。

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昔日的“地球伤疤”,成为了闪耀的“生态勋章”!

2013年4月,潘安湖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项目二期工程正式启动。这一次,徐州的目标更加坚定:

要让绿水长流,让金山可依,让生活与生态共美!

蝶变

绿意深处的富民答卷

2017年12月,神农码头。

寒风掠过湖面,一个身影久久伫立。眼前烟波浩渺,白鹭翩翩——当年的塌陷地,已无迹可寻。

“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振聋发聩。

正是沿着这样的指引,徐州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塌陷地治理之路。

山水重塑间,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悄然改变——

7000亩水域、4000亩湿地、200余种鸟类栖息于此……如今的潘安湖湿地公园里,青头潜鸭不时掠过如镜的湖面,东方白鹳在芦苇丛中悠闲踱步,蓝带翠鸟的羽翼划出漂亮的弧线,更有“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在此筑巢育雏……

生态升级后,新经济脉络开始蓬勃生长——

冬捕节的热闹欢腾、舟钓路亚的激烈角逐、端午龙舟的你追我赶、汉服霓裳与湖光山色的浪漫邂逅……持续升级的文旅消费新模式,吸引四海宾客纷至沓来。

数据统计,开园以来,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游客数量逐年攀升,2017年达到200万人次。同年,潘安湖畔的马庄村集体收入达18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86万元,位居徐州市前列。

家园的蝶变,让人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在塌陷地吃上‘生态饭’!”卸下矿工的身份,高胜深成为一名公园的水电维修员。时至今日,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已吸纳2000余名周边村民在此就业。

“矿二代”孟松在湿地公园旁开了一家农家乐,每年夏季生意尤为火爆:“来看荷的人多啊!赚得比挖煤多,睡得比任何时候都香!”

马庄村村民徐刚瞅准了机遇,联合上百名村民共同创业,打造潘安湖婚礼小镇:“守着这绿水青山,就是守着金山银山,谁还想离开?”

……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2017年,在苏南打拼多年的韩宝周随妻返乡,初见潘安湖,便从这碧水青天的画卷中看到了无限生机。凭借丰富的管理经验成功竞聘至景区运营岗后,这位连云港人就此扎根徐州,以湖为乡。

没过多久,韩宝周就敏锐察觉到了景区运营的隐痛——日间游人如织,入夜万籁俱寂。门票经济单腿前行,“昼夜落差”切割消费链,湖畔星火未能点燃夜间经济引擎。

“盘活资源,必须让夜晚比白昼更耀眼!”到西安“大唐不夜城”调研后,韩宝周找到了新思路——

打造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首家沉浸式文旅街区!

2023年6月30日,神农码头对面,华灯初上。“徐州之夜”文旅街区首次亮相,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十余万游客。

高耸的仿汉阙门楼被彩灯勾勒出巍峨的轮廓,两侧蜿蜒的街巷挂满了造型各异的灯笼。马庄村村民徐传贵挤在人群中:“这比过年赶大集还热闹十倍!”

璀璨夺目的灯光映照着一张张兴奋、好奇、沉醉的脸庞。这沸腾的夜晚,宣告着潘安湖再一次破茧蝶变。

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潘安湖“船娘”朱雪宁换上汉服,架起直播设备,穿行在“徐州之夜”的人流中。

“家人们看!汉服巡游开始了!徐州是大汉之源,汉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热闹的直播间里,几千名来自大江南北的粉丝随着她的介绍,欣赏着潘安湖的夜景。

去年,朱雪宁有了一个新身份——研学导师。每个周末,她会带着一队学生沿湖而行,边走边介绍:“看,这片水域一共有7000亩,湿地景观4000亩,栖息着300多种植物、200多种鸟类……”

2024年,景区研学接待量超过5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到125万元。韩宝周拿着报表,笑容灿烂:“以前的收入主要靠门票,现在研学、团建、生态体验、夜经济……路子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旺了!”

是啊!昔日的塌陷地,如今不仅是鸟类的天堂、游客的乐园,更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晚风拂过芦苇丛,沙沙作响。这温暖的风,见证着这片土地从“煤海”到“绿洲”的巨变,也传诵着一群人点绿成“金”的传奇故事。

未来

绿水青山间奔涌的希望

绿水青山重现,人潮随之涌动,金山银山的轮廓亦日渐清晰。

从“煤城伤疤”蝶变“徐州后花园”,从“环境换取增长”跃升为“环境优化增长”,潘安湖的嬗变密码,深刻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伟力。

在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徐工配套产业园、西安交大徐州科技园、江苏师大科文学院相继落户,恒盛智谷等十大区级科技产业园区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280家,它们共同在绿水青山间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

潘安湖的蝶变,奏响了贾汪产业涅槃的序曲。

作为贾汪工业脊梁的青山泉镇,曾因煤炭资源枯竭而步履蹒跚,陷入发展泥潭。转型的阵痛刻骨铭心。2018年4月,青山泉镇壮士断腕,一次性关停企业97家,工业应税销售收入锐减80亿元。

此后,新旧动能的转换步伐,越走越快。今年7月,徐州福事特液压产品智能研发设计制造基地项目正式投产。

“我们是第一家入驻徐工配套产业园的企业。”项目负责人林饶平回忆,2019年,当公司项目组第一次踏进产业园时,招商人员指着规划图保证:“建成即可拎包入住!”

“好!签!”2020年12月,徐州福事特液压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次年8月即正式投产。

此后的短短3年间,企业飞速壮大。2024年,徐州福事特再次拍下贾汪区62.25亩工业用地,投资3亿元,再建一座现代化智能基地。

新项目的所在地,是多年前曾被清退的一家焦化厂。

新旧交替,就在脚下。如今,越来越多像福事特一样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正点燃这片土地新的发展引擎。

不远处的恒盛智谷科技园里,29岁的王奕茗正与马庄村党委书记王侠探讨香包如何“出海”。

2022年,王奕茗的电商公司落址湖畔。“我能走到今天,最感谢的就是园区‘自家人’一般的服务!”他感慨道,企业入驻时,园区提供“一条龙”帮办服务;需要扩大市场时,园区第一时间帮忙对接资源;每周,园区还会举办政策宣讲会,给予创业者最大的帮助。

距离福事特项目基地10公里远的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如同一颗投入湖心的智慧之石,在贾汪区激荡起层层人才涟漪。

年轻的身影,随处可见。傍晚,星光大道华灯初上,学子们走进崭新的社区中心,穿梭于超市、咖啡馆、书吧等服务空间。还有更多的年轻人,正像朱雪宁、王奕茗一样从四面八方回到家乡,为这片热土注入更多青春动能。

如何更好地留住人才?2025年初春,贾汪区规划展厅内暖意融融。“看这里,南北单元的公共服务扎扎实实——文化中心、高校、医院、福利用地……全到位!”“还有‘15分钟生活圈’,建好了咱也过城里人日子!”参观的年轻人们你一言我一语,欢声笑语中勾勒出幸福的蓝图。

在不久的将来,这里所打造出的不仅是一座宜居宜业的创新高地,更是一座让企业和人才“把根扎下”的“希望之城”。

当“两山”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浸润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潘安湖便从满目疮痍中走来,化身为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中一个动人的生态注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浙江山村发轫的“两山”理念,照亮了无数像徐州这样资源枯竭的地区,也改写着整个中国的发展底色。

实践的淬炼让这个共识愈发坚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唯有铺就坚实的绿色底色,发展的旋律方能高亢而持久。

不负青山,不负时代。

那片湖和那群人的故事,仍在继续;

更多关于绿水青山的发展故事,正在中国大地上演绎着新的传奇。

撰写 本报调研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