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城市滨海县陈涛镇有一个“英雄广场”,广场庄严肃穆、松柏翠绿。广场上矗立着抗日女英雄陈涛烈士的半身铜像,花岗岩底座上镌刻着“陈涛烈士永垂不朽”字样。
“陈涛镇陈涛村就是以陈涛烈士命名的,也是盐城市唯一以女烈士命名的镇。她英勇牺牲时才21岁。每年大家都自发来到长眠于此的陈涛烈士铜像前缅怀烈士。村里一位黄奶奶特别了解陈涛,她和陈涛睡过一张床,对陈涛感情特别深,现在黄奶奶已去世了。”今年81岁的陈涛村原党支部书记戴子健向记者讲述。
陈涛烈士真名在她牺牲22年后才被人知晓,因她一直用化名。1963年,为确定陈涛身份,有人带着陈涛15岁时的照片来滨海,村医赵广富一眼就认出是陈涛,乡亲们这才知道陈涛原名叫余素芳。
陈涛烈士原名余素芳,1920年出生于安徽省霍邱县一个贫苦家庭。1939年初,正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的时候,陈涛加入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投身抗日民运工作。戴子健说:“在陈涛故乡的革命烈士纪念馆,至今还陈列着她送给姐姐的结婚礼物,一个绣着‘同心抗日 心心相印’8个字的枕套。”
1940年,为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陈涛和战友们来到滨海县,在郭集、王油坊一带组织发动群众抗日。时任区工委书记的她和贫苦群众打成一片,对百姓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深受乡亲们的拥护爱戴。1941年10月4日夜,陈涛和部分队员在开会研究抗日工作时被敌人重重包围。战斗中,陈涛腿部被敌人击中,她忍着剧痛爬到掩体处继续射击,终因寡不敌众,身中数枪,壮烈牺牲。
党和政府为了悼念陈涛,将原糜滩区戴滩村改为陈涛村。1957年,经滨海县人民政府批准,将烈士牺牲的地方命名为陈涛乡,现为陈涛镇。前两年,陈涛镇编撰陈涛县志,陈涛的事迹被写进第五章,书稿撰写人为这一章起了个名字——红色陈涛。
陈涛在陈涛镇仅仅生活、工作了8个多月的时间,为什么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参与县志编撰工作的王玉祥说,陈涛一心为民,当地有一户姓黄的人家,家里有个小媳妇叫王平,她没有衣服穿,陈涛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给她;老百姓家里没有水了,她看见了就主动帮忙打水。
烈士的革命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地将镇上的中小学校用陈涛的名字命名,以示对陈涛烈士的永远纪念。陈涛派出所依托红色之乡打造红色警队,所长胡俊说:“陈涛派出所始终以烈士精神为指引,将红色革命历史与警队建设深度融合,将红色教育作为队伍建设的‘必修课’,新警入职第一课必到烈士广场接受红色教育,着力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红色警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陈涛镇正以全新的姿态融入时代发展浪潮,擘画着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新图景。“陈涛粉丝”是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陈涛镇以推动红薯产业升级为乡村振兴抓手,建设红薯粉丝产业孵化基地,一期建设的4831平方米的高标准粉丝加工厂房,预计在今年10月投入使用,二期还将建设精包装车间,打造覆盖“原材料供给—精深加工—产品上架”的完整产业链。以优质农产品,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农民腰包更鼓,铺就一条共富新道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