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州一地推动“小班化教学”试点的举措引发广泛关注。2025年秋学期起,常州天宁区在解放路小学、焦溪小学、博爱教育集团丽华校区和晋陵小学4所小学的一年级启动“小班化教学”试点,将班额严格控制在35人以内。网友们纷纷感慨:“不用再担心孩子变成教室里的‘背景板’了!”
事实上,常州并非孤例。上海、济南、泉州等多地早已悄然兴起小班化探索。这场变革,正在回应无数家长和学生的长期焦虑:大班额真的能实现因材施教吗?教育是否终于从追求规模走向关注个性?
为什么小班化教学突然“火”了?
小班化教学并非全新概念,却在今天被赋予新的意义。随着“双减”政策持续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核心议题。而大班额教学却暴露出诸多痛点:老师精力分散、学生个体关注不足、课堂互动流于形式、创新教学法难以实施……
一位小学教师曾直言:“带58个学生的班级,批改一轮作业要3小时,点名回答问题一周才能轮一遍,记住所有学生的特点?”
从学龄人口变化客观趋势来看,近年来出生人口变化也为小班化创造了条件。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小学招生1616.63万人,比上年减少261.25万人。教育资源不再像过去那样紧张,为控制班额提供了现实可能。
“小班化”长什么样?
小班化试点不仅仅是减少班级人数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全方位的教学变革。
在常州,试点的“小班化”班级规模严格控制,试点班级学生人数原则上控制在35人以内,相比过去大幅减少。在此基础上,学校实施“2+1”课堂发言机制,借助“发言小火车”等形式,确保每节课每人至少有2次公开表达和1次个别对话。学校还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设计课堂应答道具,如举牌、贴画等,让性格羞涩的孩子也能参与互动。
全国范围内,小班化教学正从东部发达城市向中西部地区延伸,从城区试点向乡村小规模学校渗透。
今年6月,南京市正式提出全面开展新型优质小班制教学实验,全市小学整体参与,小班教学常态化、制度化,以实现“关注每一个”的目标,让大范围、高质量因材施教的理想落地。全域推进小学小班化教学的核心举措是探索建构新型优质小班制,即以个性化关怀、差异化教学、充分性发展为优质教学的核心标准,系统性构建小学新型教学制度和机制。
上海今年将崇明区设为整体实验区,全市26所项目校探索“小班式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上海的小班化已从“缩小班额”升级为“重构教学流程”,课堂时间分配从教师主导的“7∶3”转变为师生互动的“3∶7”。
近日,泉州市教育局组织召开全市首批小学、幼儿园小班化教学实验校工作推进会,2025年泉州市首批小学、幼儿园小班化教学实验校共5所。会议明确,小班化教学改革并非单纯缩减班额,其核心在于通过教学理念革新、课堂形态重构、评价体系转型,推动大规模、高质量的因材施教从理想落地为现实。
一位参与试点的老师描述:“现在我能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课堂上,那些曾经沉默内向的孩子也开始举手发言了,因为不再有‘藏在人群中’的安全感。”
小班化背后的大价值:从“教育工厂”到“精工作坊”
如果将传统大班教学比作“教育工厂”,那么小班化教学更像是“精工作坊”。这种转变带来的价值远超想象。
对学生而言,意味着真正“被看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度与班级规模直接相关。班级规模越小,学生个体获得关注、参与互动、表达观点的机会就越多。那些原本在大型班级中可能被忽视的“中间群体”,特别是内向型学生,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对教师而言,小班化减轻了负担,提升了教学效能。一位参加试点的数学老师算了一笔账:“以前批改作业需要2小时,现在只需要1小时20分钟。多出来的时间可以用来设计个性化学习任务,与个别学生交流,教学反而更加精准高效。”
小班化教学虽好,但也面临现实挑战。
师资问题是小班化的首要瓶颈。班级数量增加意味着需要更多教师,而优质师资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避免小班化变成简单的“班级拆分”,真正实现教学质变,是对教育系统的巨大考验。成本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小班化需要更多教室空间、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投入。这些增加的教育成本如何分担,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教学理念转型是关键中的关键。单纯减少班级人数而不改变教学方式,无异于“新瓶装旧酒”。教师需要从传统的“讲授—接受”模式转向更加互动、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这需要系统的培训和支持。
有教育专家提醒:“小班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目标是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如果只是形式上缩小班额,而教育理念和方式不变,那么改革效果将大打折扣。”
小班化试点是中国教育变革的一个缩影。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中国教育正在经历深刻转型。教育的本质不是批量生产,而是点燃火焰。小班化教学的探索,正是回归这一教育本真的重要尝试。当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被关注、被激发,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