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中国又有4处灌溉工程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已达42项,在全球200项遗产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既是对我国古代水利工程卓越成就的认可,也体现着对中华民族治水智慧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当代致敬。
从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到江苏句容的赤山湖,从四川彭州的湔江堰,到北京门头沟的永定河古渠,一项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正以新的身份走向世界。
千年智慧,镌刻水利文明年轮。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是水利技术的结晶,也深刻体现了农耕文明与生态智慧。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始建于公元239年,距今已有近1800年历史,其“低乡蓄水、高乡壅水”的三维治水体系,依据地势巧妙实现全域水资源调配,至今仍发挥着灌溉与防洪的双重功能。同样,兴化垛田、里运河-高邮灌区、洪泽古灌区等江苏遗产,也都以独特的工程布局和可持续的水管理模式,展现出古人在没有现代科技条件下的前瞻性设计。这些工程全都是“活着的遗产”,成为现代水利建设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生态优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保护和活化灌溉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句容市通过关闭砂宕口、搬迁污染企业、建设湿地公园等一系列举措,恢复了赤山湖区域的生态环境,并将其打造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自然教育基地。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则凭借“垛田-水网-圩堤”复合结构,在保障农业灌溉的同时,也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空间。这些实践说明,古代灌溉系统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其保护与利用应始终坚持以绿色为底色、以可持续为目标。
今朝焕活,续写遗产时代新篇章。如何让千年水利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江苏等地做出了有益探索。通过兴建展示馆、举办体育赛事、发展生态旅游,句容赤山湖实现了从单一灌溉功能向“水利+文化+旅游”多元复合功能的转变。高邮灌区通过节水改造和技术升级,年节水量达9100万立方米,增产粮食500万公斤,真正让老工程发挥新效益。这些案例表明,灌溉遗产不是封存的历史,而是可活化、可共享、可再生的资源。让遗产“活”起来、“用”起来,能够真正实现其文化价值与实用功能的统一。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认定,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从古至今,中国人依水而居、因水而兴,创造了众多伟大的水利工程。这些遗产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汗水,也承载着今天的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传承它们,就是传承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些跨越千年的水利瑰宝,让古老的灌溉智慧,继续润泽华夏大地,赋能乡村振兴,书写人水和谐的新篇章。(陈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