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万名海内外青年才俊、近千家用人单位相聚第十七届南京留交会暨青年人才交流(招聘)会——
“双线融合”搭平台,海内外英才共赴“金陵之约”
昨天,第十七届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暨青年人才交流(招聘)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崔晓 沐剑平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娇
九月金陵,秋风送爽,硕果盈枝。
9月20日,南京国际博览中心6号馆内人头攒动、气氛热烈,第十七届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暨青年人才交流(招聘)会在这里举办,超3万名海内外青年才俊与近千家用人单位相聚一堂,共同奔赴一场机遇与未来的“金陵之约”。
南京留交会此前已成功举办16届,是立足南京、面向海内外、服务长三角地区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化引才交流对接品牌。近年来,南京积极构建青年友好型城市,大力实施留学人员倍增计划,在最新发布的“2025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南京位列第七,连续3年获评最佳引才城市,8次入选“外籍人士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本届大会以“宁聚英才 筑梦未来”为主题,首次将留交会与招聘会深度融合,提供超过2万个优质岗位。走在展馆中,随处可见热情交谈的求职者与企业代表,创新技术体验区前排起了长队——南京正以一座城的诚意,向全球英才敞开怀抱。
“宁”聚英才心
从逐梦到扎根的海归“成长记”
“南京不仅给了我科研的舞台,更给了我实现梦想的底气。”开幕式上,江苏安德信加速器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孙安的分享引起广泛共鸣。14年前,他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到南京,如今已带领团队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实现了我国feedthrough(馈通、穿墙子、真空连接器)从“进口”到“出口”的历史性转变。
“从南京大学的‘绿色通道’到各级政府的全方位支持,从3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到人才安居保障,南京用实实在在的举措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诚意和温度。”孙安说,各级政府部门予以了他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人才A类、江苏省“双创人才”重点与“双创团队”领军、南京市“科技顶尖专家集聚计划”等系列人才计划以及科研经费的支持,给予了他创业的“天使投资”并提供了多年的免费或优惠场地。
坐在台下认真聆听的年轻创业者们频频点头,他们中有不少人正面临着相似的抉择。从海外学成归国,选择哪座城市开启事业新征程?南京用一个个成功案例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南京芯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季奥的分享同样打动人心。2021年,他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回国创业,专注于肺癌早诊技术研发。在最艰难的时刻,是南京经开区新港高新园及时投资、提供资源,帮助他的团队渡过了创业初期的困境。
“公司成立第一年,我们遇到了各种困难,团队人员变动,国际合作不确定性,资金资源困难等等。”季奥回忆,就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园区直属投资基金新港大创天使基金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投资孵化之手,在最艰难的时候点燃了他的坚持之心。
“南京是一座能陪创业者一起成长的城市。”季奥的话语中充满感激。2022年,他荣获“赢在南京”海外人才创业大赛一等奖;2023年,他入选福布斯30岁以下青年精英榜单;如今,他的公司已完成多轮融资,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除了孙安和季奥,还有更多海归人才在南京找到了实现梦想的舞台。南京天洑软件有限公司研发专家夏松涛曾任职于西门子美国研究院和Ansys公司,但他一直心系祖国制造业。
2022年底,他毅然回国加入南京天洑软件,投身智能工业软件研发。更让他感受到南京诚意的是,回国不久他便成功入选重点人才计划,切实体会到国家与城市对科技人才的重视。
同样被南京政策与环境吸引的,还有南京凯奥思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徐。这位北京大学毕业、留美工作多年的统计学博士,2021年回国加入凯奥思担任副总经理,服务中国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南京不仅产业政策好,服务更是到位。”徐徐感慨,从人社部门的产研对接会,到政府对科创企业的融资支持、人才引进配套,都让他感受到这座博爱之都对创业者的包容与助力。
几位海归人才的创业故事,展现了南京支持青年人才发展的温度和力度,也让众多求职者看到了在南京发展的无限可能。
千企搭台引贤才
产才精准对接的“南京答卷”
沿着展馆走去,各个招聘展位前都围满了咨询的求职者。本次招聘会首次面向全体青年人才,打破以往仅面向海外留学人员的局限,进一步拓宽引才覆盖面,真正实现了“南京搭台、区域共享、人才共赢”。
“我们此次重点带来两大岗位,工艺研发岗与数字化研发岗。工艺研发岗门槛较高,需博士学历且具备研发工作经历;数字化研发岗聚焦智慧水务,研究生学历即可。”招聘会开始不到半小时,江苏水务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级主管赵颖就收到了20余份简历。她说,相比企业自主招聘或单一高校合作,此次大会为行业精准对接人才提供了高效渠道,期待借助平台找到更多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
现场,南京人才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共服务组负责人杨慧超手持企业资料册,正向前来咨询的同学们介绍岗位信息。
杨慧超告诉记者,此次参会,他们受托为40家企业94个岗位进行集中招聘,均为战新产业、未来产业领域高技术岗位,其中5个岗位年薪超百万,还有27个博士特聘岗位。同时,南京人才集团还为此次参会人才提供公寓入住专属福利,包括集团旗下精选人才公寓年租立减1000元、公积金直付租房、租房免押金且在门店常规折扣基础上租金可再享低至九折优惠、招聘会现场签约立减3个月住宿服务费等。
招聘会开场不久,一身笔挺深灰西装、打着红色领带的闵鹏飞,在人群中格外惹眼。这位南京大学控制科学与智能工程专业硕士,刚结束与企业HR的交流。
“从本科自动化到硕士控制科学,专业越来越聚焦技术核心。”闵鹏飞指尖轻轻摩挲简历边缘,语气认真。作为2026届应届生,他早在寒假就开启求职准备:“互联网和智能生产领域竞争太激烈,实习经历、项目经验都是‘敲门砖’,得提前对接市场需求。”
“在这待了快7年,从成年到读研,太多回忆了,就想留在这儿工作。”老家在扬州的闵鹏飞,对南京满是归属感。说话间,他又攥紧简历,目光投向不远处的央国企招聘区,脚步轻快地融入人流。
“我赶的早上5时许的高铁,就是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当天,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学硕士方哲哲特意从徐州赶来南京参加此次招聘会。
“是南京本地的同学告诉我有这场招聘会的,听说还是南京规模最大的一场,到现场一看,果然名不虚传,人多、岗位也全。”方哲哲是浙江衢州人,但对南京早就有好感。他说,之前来南京玩过好多次,这座城市既有历史的厚重感,老街上的梧桐树、明城墙都特别有韵味,又有年轻人喜欢的活力,新城区的发展也特别快,生活起来很舒服。“我对工作地点没有非常执着的城市,但南京是真的让我想留下来,在这里发展感觉会很踏实。”
高端岗位揽英才
区域协同搭建引智的“开放平台”
悉尼大学智能信息工程专业硕士周晨一毕业就回国发展,看到招聘会举办的信息后,认真做了“攻略”,进入场馆便直奔自己心仪的企业展位。“南京计划打造下一个高新数字产业园区,像软件大道一带已有不少高新技术产业园,我觉得未来这里会形成较大产业规模,也会吸引更多人才前来。”
青年人才交流(招聘)区设博站科研院所、四大攻坚等重点产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新招引企业、海事物流企业、协作城市企业、金融机构等8个区域,近千家企业同台招聘,吸引了众多海内外青年人才应聘。截至中午12时,已有超过2万名海外留学人员、博士人才、高校毕业生入场求职应聘,预计全天入场人数将超过3万。
作为位于南京的央企科研院所,中石化石油物探研究院此次参会主要招聘地球物理方向、能攻克企业“卡脖子”问题及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博士后人才,提供课题研发平台与优厚待遇,并积极落实南京市及中石化相关政策。研究院人事经理黄骏说,留交会不仅助力研究院精准对接人才,目前已收到包括南京大学基地班学生在内的对口简历,还为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空间。
“留交会为企业与高层次人才搭建了高效桥梁,既助力企业招揽能承担重大项目、快速成长的人才——研究院已有博士后成长为省劳模、中石化劳模及首席专家,也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黄骏对这场招聘会平台赞不绝口。他表示,相比其他招聘会,留交会的人才层次和质量明显更高,到场求职者无论是本科阶段打下的扎实基础,还是后续进修的稳步提升,都展现出优秀的综合素质,“整体水平让人惊喜。”
大会聚焦长三角城市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产才融合发展和创新资源合作。邀请30多个长三角(含南京都市圈)和对口协作城市参与人才招聘,部分城市还进行现场政策推介,共同推动区域人才合作共赢新格局。
现场,宣城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市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袁庆华手里攥着一份岗位需求表,表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已对接的人才信息,言谈间满是对留交会平台的认可。
“能参加南京这场超大型‘青年人才招聘会’,对宣城来说是难得的机会!”袁庆华笑着说,现场求职者的积极性让他印象深刻,“作为省会和大城市,南京高校云集,全国优质生源汇聚在此,学生质量没话说!”
这场金秋盛会,正在为更多青年人才开启在南京筑梦未来的大门。南京正以其坚实的产业基础、精准的政策体系和高效的服务机制,构建起“引得进、育得强、留得住”的人才生态,向世界传递“与人才共赢、与青年共成长”的南京声音。
南京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将坚持全域人才理念和“大人才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25条”,不断强化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支撑,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政策、最好的环境,与每一位追梦人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