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易生虫、凉亭不遮雨、单元厅墙面斑驳……这些老小区里的“小烦恼”,如今在南京江北新区盘城街道有了“暖心新解法”。为推动物业公司主动破解居民生活难题,今年,盘城街道创新推出“项目化奖补”机制,用真金白银的奖补促实干。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街道各物业公司累计上报的36个改造项目已完成24项,67%的完工率让民生“小工程”持续转化为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告别“蚜虫烦恼”,盘龙山庄70余棵树木焕新
盘龙山庄小区移植易生虫的树木
“以前小区里的栾树、枫树总爱生蚜虫,年年治理,效果却不明显。”提及小区过往的绿化难题,南京盘龙山庄小区的居民深有感触。作为老小区,部分树木下方规划了停车位,每到夏天,蚜虫分泌的黏液便会不断滴落,不仅让车主们头疼不已——车辆表面常被黏腻物覆盖,清理起来十分麻烦,滴落在路面上的黏液也让行人倍感不适,居民们对此抱怨颇多。
“当时,我们49栋的业主代表站出来,向物业反馈了这个问题。”南京银城物业盘龙山庄小区项目经理严芹回忆道。在收到居民意见后,物业团队综合考量,既要解决蚜虫困扰,又要兼顾小区绿化的观赏性,最终决定将易生虫的树木更换为桂花树苗。“总共涉及70多棵树,我们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今年5月份完成移植。后面等这些桂花树绽放,到时候小区里就能飘满桂花香了。”严芹说。
盘龙山庄小区种上了桂花树
谈及此次树种优化工程的推进,严芹提到,项目奖补机制为物业工作提供了有力激励。“把民生工程做实做好,居民们满意度提升了,主动缴纳物业费的意愿也更强了。”“解民忧”与“促服务”的良性互动,不仅改善了小区环境,也进一步拉近了物业与居民之间的距离。
凉亭加顶、墙面焕新……微改造让老小区“逆生长”
盘福雅苑凉亭改造前
这种在细微处点亮居民生活的“微改造”,存在于盘城街道的各个小区。“我们这是拆迁安置小区,住着不少老年人,平时大家带娃在小区里活动,就盼着有个舒服的歇脚地,对休憩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南京红润盘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盘福雅苑项目负责人王蔓荠介绍。此前,小区内虽设有两个凉亭和两个长廊,但均为木制结构,投入使用后,不少老年人反映其既不遮风也不防雨,难以满足日常休憩需求。
盘福雅苑凉亭改造后
在充分收集居民意见、摸透实际痛点后,物业团队迅速制定改造方案,针对两处休憩设施启动“加顶升级工程”。如今,这里已然成了小区最热闹的“温馨小天地”。“现在的凉亭长廊加了钢化玻璃,能有效遮挡烈日暴晒与风吹雨淋,既好看又实用!”居民李阿姨告诉记者:“加顶后还做了亮化,晚上也有好多老年人聚在一起聊聊天,可热闹了。”
盘福雅苑单元厅改造前
除了休憩设施,小区单元厅的“焕新”也让李阿姨直呼贴心。记者了解到,部分单元厅墙面出现坑洼,让居民“回家的第一印象”打了折扣。为此,物业重点对8栋楼的11个单元厅进行全面出新:墙面重新修缮平整,还贴心贴上一米高的瓷砖。
盘福雅苑单元厅改造后
“现在进单元门,看着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墙面,亮堂多了!”李阿姨说,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大家真切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我们交的物业费花在了哪儿,一眼就能看到,住在这里特别有归属感和幸福感。”
创新项目化奖补机制,36个项目推进顺利
这些暖心变化,背后离不开机制支撑。为调动物业公司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积极性,盘城街道创新推出激励机制,以“项目化奖补”为核心抓手,通过明确目标、细化流程、强化督导,督促物业公司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切实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今年上半年,盘城街道已组织各物业公司围绕“小区安全提升”“综合环境改善”两大核心方向,申报2025年度拟实施项目明细。盘城街道城乡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徐汉宝介绍,为确保项目落地见效,通过“听取汇报+现场查验”双重方式,动态跟踪项目进展,压实物业责任。验收时,不仅要对比改造前后的实景照片,直观呈现改造效果,更会将居民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之一,每年至少自行开展一次业主满意率调查,充分听取居民对改造成果的评价与反馈。验收通过后,街道将依据项目实际成效核算补助金额后兑现奖补。
据统计,盘城街道各物业公司累计上报项目36项,涉及资金约180万元;截至目前,已完成24项,完成率达申报工程量的67%,项目推进成效显著。
未来,盘城街道还将通过这一机制持续发力,进一步推动街道物业服务行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为居民打造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苏宁
(受访对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