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时代的浪潮中,创新创业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劲动力。南京,这座充满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追光者。他们扎根于此,在科技、文化、商业等各个领域,以无畏的勇气和非凡的智慧,开拓创新,砥砺前行。
本专栏聚焦南京的创新创业人物,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与推动者。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展现南京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为更多有志之士提供借鉴与启示。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世界,感受创新的力量,领略创业的激情。
汪瑞在工作中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你鼻梁上的眼镜架、孩子手里的玩具、卧室里的床头柜、客厅里的桌椅,竟是田埂上随处可见的秸秆做成的?
当金色的麦浪在丰收季里翻滚,大多数人眼中的秸秆是丰收后的 “废料”。
可在南京栖霞区龙潭街道上坝村,90后博士汪瑞却用3D打印技术,让这些“废料”蜕变成了能卖50—150元一公斤的环保建材、精致工艺品,甚至是机器人零部件。
在位于上坝村的上善增材绿色3D打印中心,创始人汪瑞讲述着他如何带着一项前沿技术从英伦课堂回到乡土田野,用3D打印技术让秸秆“重生”,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画出了一笔科技与环保交融的亮色。
秸秆打印的各类物品
破局:在失败与质疑中让秸秆“立”起来
“砰!”刚打印好的眼镜架掉在地上,摔成了两截。这是汪瑞和团队第几十次实验失败了。
“但我们没人想过放弃,因为前期和高校的预实验已经证明,秸秆3D打印是可行的。”
他们抱着“实验失败就是经验”的念头,一头扎进了配方调整里,每天在实验室里熬到深夜,记录数据、分析结果,重复着看似枯燥的过程。
秸秆打印眼镜架
两个月后,当他们再次打印出眼镜架,轻轻弯折却没断裂时,整个团队都欢呼起来。汪瑞说,这次成功,让他们更加笃定:“只要找对方法,秸秆也能‘立’起来。”
比技术难关更难攻克的,是身边人的质疑。
2021年公司刚在家乡上坝村注册时,汪瑞的父亲气得脸色铁青:“你一个博士,不务正业,回村折腾秸秆?这东西能靠谱?”村民们也咂舌:“秸秆能打印家具?我活了几十年,从没听过。”
秸秆打印中国龙及床头柜
面对质疑,汪瑞没辩解,他想用成果说话。
有一次,他用村里的秸秆打印了一个能活动的中国龙玩具,拿给村书记看时,对方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乖乖,这真是秸秆做的?还能动?”
一个朋友找他定制秸秆床头柜,两天后,当1.5公斤重、秸秆含量20%的床头柜送到朋友手上时,对方摸着光滑的表面说:“比我买的实木床头柜还轻,还环保,才260块,太值了。”
为南京盲校的孩子提供的秸秆3D打印文物模型
最让汪瑞骄傲的,是一次“免费的订单”。
2023年8月,南京六朝博物馆要为盲校的学生做文物触摸展,朋友找到他,希望能打印几件文物模型。
“这是好事啊,能让盲人学生‘看见’文物,太有意义了。”汪瑞一口答应,免费承接了这个订单。当孩子们用手触摸这些模型时,汪瑞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事不只是创业,更是在传递一种温度。
秸秆打印垃圾桶
“其实秸秆3D打印的优势远不止这些。”汪瑞拿起一个打印好的垃圾桶说,“它耐磨、强韧,成本比市场同类产品低,最重要的是,破损后还能回收再打印,真正实现循环利用。”
截至2025年,他的团队已经和多个大学联合申请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2项已授权,那些曾经的质疑,早已被实实在在的成果取代。
初心:从英伦课堂到乡土田野的技术回响
汪瑞与3D打印的缘分,要追溯到2013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课堂。那天,皇家工程院院士李琳的一句话——“3D 打印将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像一颗种子落在他心里。
当李琳带领他们走进地下实验室,看到劳斯莱斯第一台汽车发动机的诞生地,以及那些精度是国内数百倍的激光设备时,汪瑞的心脏猛地一震:“原来我们和国外先进制造的差距这么大,他们可以做到纳米级加工精度,而我们国内当时只能做到亚微米级别的加工精度,或许3D打印就是缩小差距的钥匙。”
这份“把技术用在实处”的念头,在他后续的求学中愈发坚定。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先进制造实验室里,他做过一项关键实验:将3D打印钛基复合材料样品的表面粗糙度从几个微米降至几十纳米。
“那一刻我才懂,3D 打印不是万能的,得和减材制造配合,才能真正用在高精尖领域。”汪瑞说,也就是那时,“产业化应用”成了他科研的核心目标。
秸秆挤出试验
让他把目光从钛合金转向秸秆的,是家乡丰收季的烟味。
“中国每年产8亿吨秸秆,要么烧掉污染空气,要么低价回收,太可惜了。”汪瑞说,他不是没想过做钛合金3D打印,但上千万的设备投入,对初创团队来说不现实。
直到看到几千元一台的FDM打印机,他突然有了想法:“能不能用它打印秸秆?既解决污染,又能给秸秆提价。”
这个“疯狂”的想法,在与高校团队联合研发出首款秸秆复合材料后,有了落地的可能。“我没想过一个人消化8亿吨秸秆,只想做个火种,让更多人加入绿色制造。”汪瑞说,正是带着这份初心,他踏上了回村创业的路。
扎根:以乡土为基,让绿色打印点亮城乡
“汪博士,今年的玉米秸秆都堆放好了,你随用随取!”村书记在秸秆回收点远远地跟汪瑞打招呼。当初选择回上坝村注册公司,汪瑞除了“家乡情结”,更看重这里的资源和支持。
“栖霞区委组织部联合街道园区针对我们企业成长特点和技术优势,‘一企一策’定制成长路径方案,帮助辅导我们申报各级各类人才项目,助力我们快速实现进阶发展。
龙潭街道也是给了我们极大支持,村里保证秸秆稳定供应。”汪瑞说,他的项目恰好契合了“三产融合”的思路:回收秸秆是第一产业,3D打印是第二产业,给客户提供打印服务、带动生态农庄是第三产业,“区里、村里都很支持,因为从长远来看,这不仅能解决秸秆污染,还能带动就业。”
茶壶打印
让产品走出乡村、走进城市,是汪瑞的下一个目标。2024年,他的团队和中兴霞智科技合作研发机器人零部件——“那是一款专业的工业清洁机器人。在产品研发阶段,我们团队通过绿色3D打印技术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3D打印机器人外壳零件,大幅缩短了研发周期和成本!所以,那款机器人看上去金属的外壳上,其实很多零件是我们的秸秆打印的。”
“没想到吧?秸秆做的零部件,在某些性能上还超越了传统材料。”汪瑞笑着说,现在他们还在和家具、吉他公司谈合作,“秸秆材料有木头的质感和光泽,还能个性化定制,说不定以后大家弹的吉他,琴身就是秸秆打印的。”
汪瑞及其团队成员合影
团队会议
这份对秸秆新材料的执着探索,背后离不开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并肩支撑。汪瑞的核心团队里,有来自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新加坡国立大学及意大利米兰理工的硕博,都是他的同学和朋友。
“我们都是从小在乡村长大的,都想为家乡做点事。”汪瑞说,团队的共同信念是“Green 3D printing,special and safety for you”,“创业方向一开始大家也有过分歧,但聊透了就会发现,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做绿色新材料,让废料变宝。”
丰收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上坝村的田野里又将迎来金色的收获。汪瑞站在3D打印中心的窗前,看着远处的农田,眼神坚定:“未来,我想让更多人知道,秸秆不是废料,而是绿色经济的主角。说不定有一天,我们身边的很多东西,都是‘丰收’出来的秸秆打印的。”
那一天,或许并不遥远。
给想要创业者的建议:
网上现在都说我们年轻人喜欢躺平,佛系青年!但凡一个创业者,都是有激情、有梦想、敢想敢拼的!但我想传达的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创业环境中,不妨慢一点,遇到问题多交流、多商量,佛系创业,不要过于激进,否则容易迷失最初的方向和目标。
记者 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