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也是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第28年。丝路千年,驼铃悠悠。今日伊犁,产业勃兴。三文鱼跃出银色鳞光,番茄“番”出智慧高度,三花鹅破壳新生,一辆辆中国汽车从口岸驶向亚欧大陆……苏韵伊情,跨越山海。第十一批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直和兵团四师、七师团队(以下简称江苏援伊团队)入疆以来,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产业为笔、真情为墨,投入援疆资金63.53亿元、实施援疆项目401个,在天山河谷绘就了一幅动人的协作画卷。
哈族小伙阿义登:从牧民变身三文鱼“牧鱼人”
初秋的尼勒克县,清晨薄雾尚未散尽,赫格斯河如银练蜿蜒。
哈萨克族青年阿义登·艾地力身着防水服,站在漂浮的网箱上,轻轻撒下一把饲料。鱼儿腾跃,鳞光闪闪,宛若一片片金色碎玉在水面闪烁。
他曾经是放牧人,挥刀宰羊,如今却熟练地操作智能终端,成为“牧鱼人”。“小时候我跟父亲学过宰羊,现在学会了‘杀鱼’。工作不累,收入还稳定。”阿义登笑着说。过去放牧时,月收入三千余元;如今在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养鱼,每月工资超过六千元。
“我们的三文鱼,是真正的三文鱼。”公司行政部经理洪永刚望着清澈见底的河水自豪地说。这里年径流量高达80亿立方米,水温常年保持在10至15摄氏度,孕育出高品质“全雌三倍体虹鳟”。它们肉质细腻、营养丰富,与挪威三文鱼并驾齐驱。
好大的天山三文鱼!
智慧渔场里,六十多个大型网箱宛如棋盘漂浮水面。牧鱼人手持手机,就能监测水温、溶氧量和投喂情况。加工车间内,13.2摄氏度恒温环境,鱼体经过臭氧消毒、冷链切割、智能包装,不到两小时便能化身鲜亮鱼排。年产值预计5亿元,带动就业800余人,其中六成是农牧民,他们的年收入增长40%以上。
为了留住人才,江苏援伊常州(武进)工作组投资1500万元建设人才公寓,为养殖、加工、管理人员提供安居之所。
智能大棚工人马磊:不开餐馆改行种番茄
九月,阳光正好。走进霍尔果斯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大棚里一排排西红柿藤蔓垂挂,嫣红与嫩绿交织,果实晶莹欲滴。
“智慧”番茄,藤蔓垂挂。范晓林 摄
霍尔果斯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是“十四五”期间江苏援伊连云港工作组重点援建的产业项目,援疆资金投入1.035亿元。“实施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打造产业标杆,推动霍尔果斯农业科技化、工厂化和绿色化发展,真正实现产业援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江苏援伊连云港工作组产业就业室主任李小华如是说。
产业园采用椰糠栽培基质、双层高分子功能膜覆盖、多层次管道加热、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等先进技术,确保番茄沙瓤多汁、甜度适宜。霍尔果斯番茄、樱桃番茄已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其钙含量是普通番茄的6.6倍,铁含量更高达12.2倍。
“第一季度产量633吨,实现产值1031万元。”霍尔果斯农业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A区主管张佳豪介绍,全年分时定植24个优选品种,亩产30至40吨。科学种植不仅节水节肥,更保障了品质安全。“工人每天上班的时候,会佩戴工作手环,以监测工人的身体状态。如果身体有异常,手环会报警,会通过语音给工作人员提示,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
回族工人马磊说:“我们两口子原来是开餐馆的,来这里干了快两年了,每人每月工资六千多元,公司管吃管住,工作环境特别好。”
截至目前,园区为周边农村提供207个直接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7万元以上。同时,园区还带动物流、包装等企业发展,提供500个以上间接就业岗位,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花鹅养殖户马玉春:林下养鹅年入逾16万元
伊犁州新源县喀拉布拉镇,鹅苗孵化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温控设备“嘀嗒”作响,一枚枚鹅蛋在孵化架上孕育新生。随着“哒哒”破壳声响起,毛茸茸的三花鹅鹅苗陆续探出头来,扑闪着湿润的眼睛。
果园养鹅,林下牧歌。范晓林 摄
这是江苏援伊扬州工作组三花鹅林下养殖项目的最新成果。今年,江苏援伊扬州工作组还将把价值20万元的1万只鹅苗免费分批送至50名果农手中。
果园里,农户马玉春看着自家200只鹅啄食草叶、落果,乐呵呵地说:“鹅粪肥果树,鹅苗能卖钱。每年收入能有十六七万元,明年准备再养2000只。”
喀拉布拉镇组织宣传委员周燕告诉记者,扬州援疆优品公司投资500万元,建成高标准林下养殖大棚11座。援疆资金90万元用于配套设施,每年组织4次技术培训,保障项目持续推进。2023年,全镇养鹅6500只;2024年达到3.5万只;今年更计划养殖15万只。每只鹅纯利润约30元,户均增收显著。鹅蛋市场价6.5至7元一枚,鹅苗售价12至13元,仅7万枚鹅蛋就可带来200万元产值。
口岸“摆渡人”:人才大厦成霍尔果斯地标之一
在霍尔果斯公路口岸,崭新的汽车一列列驶向中亚,发动机的轰鸣声与口岸的繁忙节奏交织在一起。这里,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出口陆路口岸;这里,也是“一带一路”西行的重要驿站。车轮滚滚,不仅承载着新的产业希望,更映照出新的发展格局。
口岸商贸,物流繁忙
在这幅动人的口岸画卷中,有一群默默推动者。2016年,王亚平怀揣创业梦想来到霍尔果斯,成立了毛豆科技公司。凭借口岸独特的区位优势,他将视野投向新疆与中亚五国市场,开展招商、企业选址和新媒体运营。
毛豆科技运营的人才大厦,如今已成为霍尔果斯最具活力的地标之一。霍尔果斯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霍尔果斯市委副书记、江苏援伊苏州工作组组长孙晓江介绍,援建人才大厦已有400多家企业入驻,职教园区可培训7000人以上,成为产业发展的“人才蓄水池”。算力中心、银行入驻、跨境餐饮……产业园区带动起金融、文旅、数字经济的联动发展。人才大厦写字楼如今入驻率高达95%。这座由江苏援伊苏州工作组援建、总投资2.4亿元的大厦,正成为中亚客商“走进来”的第一站。
“人才大厦是口岸的窗口,也是招商的平台。”人才集团副总经理徐小丹介绍,依托人力资源大数据产业园、跨境电商产业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园,人才大厦为霍尔果斯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霍尔果斯,古时“驼队经过的地方”,今朝“积累财富的地方”。据悉,苏州援建的苏新中心、人才大厦、孵化中心,累计投资逾17亿元,已成为口岸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苏韵伊情,共同奏响新时代丝路牧歌
一连串的数据,是产业的跃升,更是民生的厚度。苏韵伊情,正书写着产业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壮丽篇章。
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党委委员、产业就业组组长朱俊介绍,江苏援伊在载体建设方面,全力建设9家江苏援伊产业园。其中,江苏援伊·徐州工作组重点打造的徐州奎屯科技产业园2024年产值38亿元,江苏援伊·南通工作组援建的伊宁县纺织产业园,2024年产值28.2亿元;推动“伊品入苏”“苏品入伊”,2023年以来江苏线上线下累计销售伊犁农特产品10亿元以上。招商引资方面,2023年以来,组织2068家江苏企业来疆考察,促成230个项目落地,到位资金424亿元。
“江苏与伊犁情谊深厚,江苏援伊团队打造‘苏韵伊情’江苏援疆民族团结品牌,系统实施产业引导、教卫提质、干部培训、民族交融、文化润心等五大工程,构建起‘产业筑基、民生固本、文化铸魂’的立体援疆体系,为伊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注入持久‘江苏动力’。”伊犁州党委副书记、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赵庆红的话语铿锵有力,饱含深情。
【记者手记】
从“看天吃饭”走向“科技增收”
在这个草原与雪山交汇之地,一条条鱼让人们从“看天吃饭”走向“科技增收”,从游牧迁徙走向产业定居;一颗颗番茄,串起了智慧种植大产业;一只只鹅苗,拓宽了农户致富路;一片片果园,唱响了生态美景。新鲜的三文鱼、酸甜的番茄、肥美的三花鹅、繁忙的新口岸……共同奏响新时代苏韵伊情的丝路牧歌。
文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春宁 路叶
摄影:范晓林
剪辑:朱君贤
摄像:朱信智 朱君贤
视觉:肖甜 黄凤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