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治水史。无数水利工作者前赴后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守护着江河安澜,滋养着中华沃土。让我们随着他们,走进水利人追溯江河源头、探量山川湖海的传奇故事。
水利测绘工作者是为水利工程做量尺的人。早期的杨爱明背着水准仪、经纬仪,跋山涉水,一走就是四十年。从三峡、乌东德、糯扎渡,再到南水北调中线、滇中引水,他让万里河山横眼底,让国之重器“活”起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滇中引水工程,是世界最长线路和最大高差的调水工程。在测量工作中,他带领团队提出“窄分带投影”和“适应高程变化的补偿投影模型”,形成了一整套超长调水工程施工测量控制系统解决方案,填补了技术空白。
陈吉余,我国河口海岸学奠基人。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的他来到华东师范大学教书,同时开拓研究项目。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河口海岸研究机构,开拓了以动力、沉积、地貌相结合为特色的河口海岸学科体系。几十年的科研历程中,他始终身体力行,在河口治理、海岸工程、围海工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解决了许多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浦东机场的外移和九段沙引鸟”为国家节省了3.6亿元投资和大量土地,“长江河口建设青草沙江心水库”为上海市解决水源开辟了新途径。2017年,陈吉余逝世,享年97岁。
王浩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1989年从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后,进入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工作。数十年的科研生涯中,他经常一年200多天出差在外,几乎跑遍中国所有的河流湖泊,对每一个水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他创新研发的多项应用技术在水利、环保、林业等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着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等规划与调度运行。他建立了水平衡的海绵城市建设系统科学范式。如今,70余岁的王浩正在推动建设国家水网工程。
周守为,我国著名海洋石油开发工程专家。1982年,从西南石油学院毕业的周守为踏入渤海油田,为将渤海油田建设成为继大庆、胜利油田之后的全国第三大油田作出突出贡献。他提出的海上稠油油田开发、优快钻完井、边际油田开发及FPSO(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全海式油田开发等技术创新,为我国海上油气产量快速增长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