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从事赛车减振器行业的姜太云更新朋友圈的频率更高了。沙特、葡萄牙、俄罗斯……跟着减振器服务的赛车开启世界漫游模式的他,只要稍微得空,就会返回位于海门的“大本营”,跟几位同在南通创业的上海企业家一起,踢上一场足球,畅谈一下人生。
几名上海人在南通约球,这是被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刻改变的无数“长三角人”生活轨迹的一个缩影。
“十四五”期间,长江北岸的南通,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挥毫书写“跨江融合”的时代答卷。从交通末梢到综合枢纽,从产业协作到创新共舞,从营商对标到服务共享,五年砥砺,这颗“江海明珠”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中,加快成长为长三角北翼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跨江融合,融出了南通 “沧桑巨变”新图景。
产业协同
从“链”到“群”的深度耦合
产业协作,是跨江融合最坚实的根基。南通将自身置于长三角产业生态中谋篇布局,实施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南通发展行动,推动“南通制造”深度嵌入区域产业循环。
船舶海工是“南通制造”的闪亮地标。今年9月中旬,2025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南通)发展推进会暨船舶海工产业展举行,活动中,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胡可一带来了前沿分享,南通与上海市长兴岛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世界级船舶海工产业集群,与中船集团旗下七〇八所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中船集团还首次组织集团旗下企业集体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产业展。长三角船舶海工总装、配套与服务企业齐聚,为船舶海工产业链上下游对接搭建了高效平台。“这个平台非常好,让我们直接认识了工厂的采购主管,大大提高了效率。”参展商、苏州全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志东深有感触。扬子江船业集团的工程师张冠东则告诉记者,平均每天有200多人次上下游合作伙伴到展位对接,名片接到手软,也通过展会在绿色节能技术领域找到了更多合作伙伴。
企业跨江融合的现实需要,与南通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行动一直是双向奔赴。目前,南通与长三角城市共同培育的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高端纺织集群已成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一组数据揭示了融合的深度:全市70%的规上制造企业与上海80%的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90%的新招引项目深度嵌入上海苏南产业链。
市场主体的感受最为真切。姜太云2017年来海门办厂时,想的也只是“找一个能安心做研发的地方”,后来的故事是,从拿地到投产,当地政府给予了巨大支持。如今企业已经在这里扎下了根,“不可能再搬家了”,为了满足企业对高端研发人才的需求,科曼采用了“上海-海门”双中心研发模式,而企业在南通的稳定运营,也吸引了许多在苏南、上海工作的研发人才回流南通。
科创赋能
“最强大脑”的跨江奔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南通深刻认识到,跨江融合不仅是产业的对接,更是创新链的嫁接与人才链的贯通。
9月24日,南通市人民政府与上海海事大学签署战略协议,聚焦航运物流、智慧港口等方向,在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建、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智力支撑。上海是科教和创新高地。南通主动“走出去”,将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开到上海,签订新一轮沪通深化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载体相继落地,成为吸引科创资源的“强磁场”。去年以来,南通实施的跨区域产学研合作项目已超1000个。
为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南通聚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这一重大构想已写入国家层面政策文件,并从区域愿景进入方案报批的实质阶段,旨在打造长三角新质生产力的国家级承载地和制度创新试验田。以此为牵引,南通各板块、部门与上海、苏南的“串门走亲”愈发频繁,先后与上海市科委、商务委、交通委、上港集团等关键部门和企业签署战略协议,今年又与上海普陀区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推动跨江合作迈向纵深。
交通先行
“八龙过江”重塑经济地理
从当下看未来,时空距离的巨变即将为产业、创新等发展要素跨江流动打开全新局面。进入“十四五”以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落地转化,南通跨江融合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下了“超倍速键”。
“十三五”末,南通境内仅有3条过江通道。而十四五期间,仅2022年一年,就相继开工了张靖皋、海太、北沿江3条过江通道和通苏嘉甬高铁。今年初,苏通二通道大临工程也启动建设,长江南通段“八龙过江”的壮阔格局正加速成型。到“十五五”期间,南通将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与上海的通勤时间将缩短至45分钟以内。
在海上,南通港与上港集团、省港集团合资运营吕四集装箱码头,成立上海港空箱调运南通分中心,为周边企业提供了“家门口”出海的新选择,也推动南通港集装箱吞吐量在2023年实现33.8%的高速增长。多式联运体系同样突飞猛进,南通拓展海铁联运、水水中转等业务,实现与上海港、太仓港直连。今年9月26日,从如东洋口港到太仓港的“洋太”集装箱航线在如东洋口港首航,这条航线串联连云港、盐城大丰港、如东洋口港与太仓港。南京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建华评价道:“‘洋太’航线将成为江苏地区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海上通道,为长三角物流一体化提供坚实支撑。”
服务共享
宜居宜业提升城市魅力
跨江融合的成果,最终要转化为市民与企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南通对标上海、苏南的服务标准,努力塑造功能互补、品质相当的公共服务与营商环境。
“十四五”以来,南通持续打造“万事好通”营商品牌,颁布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动14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异地可办”。 近日,苏州市万利成制桶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在此建设新项目。公司董事长邓宇斌表示,落户是看中园区“独一无二的位置交通、国家级平台的政策支持以及优质的营商服务环境”。目前,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凭借“三国合作、三地共建”的独特优势,着力打造“万事好通·舒心办”服务品牌,成功入选“中国城市营商环境20强”,吸引了近500家规上企业集聚。
在民生领域,还有更多一体化红利转化为切实可感的现实图景。在医疗方面,全市69家二级以上医院均与上海名院建立合作,与上海仁济医院合作共建的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顶尖医疗服务。此外,南通还加入“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博物馆联盟”、联办上海旅游节南通分会场等,让“南通好玩”的城市名片在“包邮区”越擦越亮。
回眸“十四五”,从“八龙过江”的交通宏图到共建国家级协同区的战略升维,从产业链的深度嵌入到公共服务的便利共享……南通以奋斗作笔,在跨江融合中,实现了新一轮“沧桑巨变”。面向未来,这座江海之城正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澎湃浪潮中,向着更高的目标破浪前行。(记者 王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