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潘安湖,碧波荡漾,大雁掠过水面,震旦鸦雀在芦苇间跳跃,共同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这片曾因煤矿开采而满目疮痍的“地球伤疤”,如今已成为江苏生态修复的标杆、国家湿地公园的典范。从“煤灰漫天”到“水清岸绿”,潘安湖的蜕变不仅是徐州贾汪区的生态奇迹,更是江苏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江苏方案。
从“生态负债”到“生态资产”,创新模式破解治理难题。生态修复不是负担,而是最富潜力的增长点。十五年前,贾汪区背负着13.32万亩采煤塌陷地的“生态债”,潘安湖区域更是塌陷最严重、生态最恶劣的典型。面对这一“生态顽疾”,贾汪区没有选择回避,而是以“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模式,开启了一场生态修复的攻坚战。通过地形重塑、土壤再生、水体净化,塌陷区被转化为沼泽、浅滩、深潭交织的湿地廊道;芦苇、菖蒲、池杉林等植被重绿,构建起原生态湿地风貌,有力修复了自然生态,更重构了人与土地的关系。如今,3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多种鸟类在此栖息繁衍。
从“靠煤吃饭”到“依绿而生”,绿色经济激活发展动能。绿色不仅是发展的底色,更是未来的竞争力。生态修复的终极目标是让百姓受益。潘安湖的蜕变,不仅带来了绿水青山,更催生了金山银山。周边居民不再依赖煤炭产业,而是通过农家乐、特色民宿、生态旅游、文创产业等绿色经济实现家门口就业。景区工作人员高胜从矿工转型为水电维修工,船娘朱雪宁从大货车司机变为研学导师,他们的故事折射出生态转型对民生改善的深刻影响。生态优势正转化为产业优势。
从“单向修复”到“系统治理”,江苏生态文明的示范效应日益显现。潘安湖的蜕变,正在成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近年来,江苏坚持系统治理理念,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紧密结合。扬州运河三湾关停多家工业企业,生态湿地用地增加,从“黑白灰”的工业区变为“天蓝水绿”的生态氧吧;苏州、无锡等地通过太湖治理,实现从“水域之痛”到“碧波安澜”的跨越。以生态修复为基础,以绿色产业为支撑,以民生改善为目标,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格局。
今天的潘安湖,是一幅青绿浸润的生动画卷,也是一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诗歌。哪怕是最深的伤痕,也能被时间与信念抚平;绿色,终将是这个时代最幸福的颜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站在“十四五”规划的关键节点,江苏正以潘安湖为起点,书写更多“生态伤疤”变“绿色明珠”的传奇,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江苏智慧。(李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