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江苏乡村,无人机巡田绘就科技图景,田埂直播间传递丰收欢歌,一群年轻的身影在阡陌间书写别样青春。从名校学子到城市归雁,2万余名江苏青年新农人打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他们以科技为笔、政策为墨、青春作纸,让古老乡村迸发现代化生机,有力地证明农业绝非“夕阳产业”,而是承载着无数梦想的“希望田野”。
科技为犁,新农人开创农业发展“新格局”。父辈的锄头镰刀曾是农业的标配,如今新农人的“农具”已完成代际升级,核心在于用技术重构农业生产与价值逻辑。他们将物联网设备嵌入田间,通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作物长势与环境数据,把“靠天吃饭”的被动模式转化为“知天而作”的精准管理,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稳定性;借区块链技术打通农产品溯源链路,从种植、加工到流通全环节信息可查,为“土味”农产品建立品质信任背书,破解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顾虑,拓展了农产品市场空间;依托大数据分析市场供需变化,动态调整种植品类与规模,避免传统农业“丰产不丰收”的周期性困境。科技赋能下,农业生产方式焕然一新,更推动其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深刻转型,助力农业实现从“种得好”到“卖得好”的精彩跨越。
政策为水,“乡村合伙人”激活创业“春水池”。新农人扎根乡村的底气,离不开政策构建的支撑体系,其核心是通过要素整合打破创业壁垒,让单打独斗变为协同发展。2025年,江苏“乡村合伙人”计划正式启动,旨在培养农业种养殖、农产品加工贸易、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文旅融合等领域专业人才,计划每年优选100名创业青年作为培养对象,打造“懂乡村、会经营、善管理”的乡村青年职业经理人队伍。目前,该计划已完成首批培育对象筛选、16家企业资源链接及36个项目合作意向达成,初步形成“培育+服务+合作”的青年助农模式。这种模式让新农人不再是“孤独的探索者”,而是在政策搭建的平台上实现技术、运营、渠道的深度融合,降低创业风险、提升成功概率,让乡村创业从“小众尝试”变为“大众选择”,真正激活乡村创业的“一池春水”。
青春作墨,新农人正挥毫泼墨,绘就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新农人对乡村的改变,不仅停留在产业层面,更在于用青春视角重构乡村的功能与文化价值。他们巧妙地将城市的审美标准与消费需求融入乡村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的初级形态,升级为“农耕体验+文化沉浸+休闲度假”的复合型模式;把闲置农房改造为特色民宿、文创空间,让乡村既有“乡土味”,又有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感”。同时,新农人擅长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工具,挖掘乡村的自然景观、民俗文化与生产场景,通过内容传播让乡村从“被遗忘的角落”变为“网红打卡地”,既吸引城市消费者下乡,也带动更多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乡野阡陌间,新农人步伐铿锵,踏响振兴强音;希望田野上,青春芳华绽放,绘就斑斓画卷。当科技赋能农业,当政策护航创业,当青春扎根乡村,农业必将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必将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乡村必将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诚盼更多年轻力量奔赴乡村、深耕乡村、奉献乡村,以青春热血为乡村振兴注入生生不息的新动能,共绘乡村美好未来新图景!(千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