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江体育会展中心体育场,“苏超”揭幕战前“十三太保”队徽展示。文雯摄
5月10日,镇江体育会展中心体育场,随着一声哨音,“苏超”开始走进人们视野。
短短几个月时间,“苏超”不仅点燃了球迷的热情,也点燃了城市消费活力,更展示着江苏13座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从一个群众性体育赛事,到一场文体商旅融合的盛宴,“苏超”成功背后的启示是什么?江苏做对了什么?
球场之外的竞赛
26分钟,6万多人丝滑散场!
8月17日晚,“苏超”常规赛第九轮,南京队主场迎战盐城队,60633名球迷齐聚奥体中心体育场,观赛人数创新高。赛后,仅用26分钟完成球迷散场,再创纪录。
数万球迷入场、退场,能在半小时内完成,可谓相当丝滑。在“苏超”,这并不是个例。
Play Video
9月27日,“苏超”最后一轮常规赛,苏州昆山奥体中心43856名观众赛后“丝滑退场”。
办好球赛的关键,是让人民满意。如何做到“从从容容、游刃有余”?这考验着一个城市管理的内功和韧性。
一场数万人享受其中的比赛,对赛事组织者是不小的挑战。各赛事城市成立“专项工作组”,把服务保障拆成“责任清单”。
8月31日,南通队在“南鸟巢”主场对阵苏州队,现场3万多球迷见证了“雨过天晴顶盖开合”的惊艳场景。要知道,这座已使用近20年的场馆,改造只用了1个半月。为了让更多球迷充分感受“苏超”气氛,南通还同步开放了45个第二现场观赛点。
扬州的每个主场比赛,联合指挥部从赛前到赛后都会紧张有序协调联动,场内工作包括草坪养护、大屏调试、安保医疗等事无巨细,赛场周边通讯保障、公共交通等配套服务也一应俱全。
球场“禁带瓶装饮料”,如何满足球迷饮水需求?江阴体育中心现场设置了9个免费饮水点,每个点位配备10名工作人员,并为球迷准备有4000个定制水杯。
不仅让球迷观赛高兴,更要让球迷全程高兴。
每轮比赛过后,省市都会召开复盘会,总结问题、优化赛程。从赛前准备到赛后延续,不仅仅解决“有没有”的基础问题,更加琢磨“好不好”的体验升级,把球迷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都装进了“待办清单”里。
政府部门高效有序地“抠细节抓落实”,直接让规划从“空中飘”变成“落地稳”,让一场场比赛顺顺利利、不掉链子。
当赛事被纳入城市运行体系,管理过程中的“巧思”既是平时治理能力的集中“亮相”,又能借赛事检验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
“苏超”,精准、全面的赛事保障,各地球迷从容进出,更像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实践。
政府搭台,群众唱戏
5月10日,时任江苏省省长许昆林现身“苏超”开幕式,静坐观赛,没有致辞。这恰是务实作风和城市治理理念的呈现:足球回归球场,文化拥抱烟火,管理就是服务。
有网友调侃:“没有领导指示,球员终于能自由决定球往哪儿踢了!”
一场群众性的嘉年华,各方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政府搭台、群众唱戏,这是“苏超”成功的密码。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实践中,江苏“边界清晰、协同高效”的治理格局,诠释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治理智慧。
在“有所为”上,江苏各级政府始终扮演“发起者、引导者、推动者”的角色。
决策规划上,下好先手棋。办“苏超”,早在年初就写进了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紧扣人民群众需求,激活城市人文底蕴,形成了“赛事+文旅+消费”的发展路径。这需要眼光与魄力。
“有所不为”,体现在对市场活力的尊重。
“苏超”由各设区市体育局、省足协和省体育产业集团共同承办,政府不干预赛事的商业开发。
在“苏超”赛季之初,常州东哈·东北街边烧烤店出资10万即获赞助资格,广告牌与一众百万级赞助商并排出现在赛场。草根情怀撞上契约精神,引发全民共情。

东哈·东北街边烧烤店被网友称为常州赛区“最小牌”赞助商。常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政府的“有为”与“不为”,既守住了方向与底线,又让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充分发挥。
“苏超”不仅成为感受城市温度的窗口,更生动呈现出每一座城市的管理智慧。这是超越赛事本身的更大价值,也是江苏各个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密码。
玩梗背后,是自信与从容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
赛季初,南京官媒下场造梗,助燃了各地玩梗自嘲、集体整活的画风。
官方下场玩梗,不担心出现舆情吗?当然会,但是怕就不干了吗?
放得下身段和包袱,方能接得住喜爱。面对“吊州”“十三妹”“散装江苏”等调侃,能够“接梗自嘲”,借力发力,展现出了江苏各地从容而自信的姿态。
常州文旅发布“恐龙踩足球吃扬州炒饭”视频,借球队话题联动宣传文旅;扬州文旅以“恐龙蛋炒饭”回应,更顺势推出扬州市民免票游常州活动。南京与淮安书信问候,苏州与连云港对歌传情,南通连载《“苏超”演义》……

6月21日,常州队雨战南京队,球迷在场外举起“O州龙”VS“南京鸭”的宣传牌。周岳新摄
面对舆情的态度,亦是领导干部治理能力和工作作风的体现。
在民意响应上,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南京通过“政务新媒体矩阵”实时收集群众诉求,24小时内反馈处置;常州开设“局长信箱”,确保球迷建议、市民意见件件有回音,常州市长在“常州发布”评论区回应球迷建议引来好评一片。
在沟通方式上,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放下架子,用群众语言拉近距离——昆山城管“说理式执法”助摊贩规范经营;无锡社区干部通过“居民微信群”征集老旧小区改造意见,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容得下不同声音、化压力为动力”的从容心态,将“梗文化”转化为城市宣传亮点,将群众诉求转化为治理改进方向,江苏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实现“与民同乐、与民共治”。
“学网、懂网、用网”,面对网络舆论不恐慌、不怯阵,这种自信源于对治理规律的真切把握,对群众需求的精准感知,不仅构成了治理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也能让政府在互联网时代的政民互动中始终保持活力。
从一场足球赛事到治理样本的跨越,“苏超”的启示清晰可见:它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宴,更成为江苏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课堂”。
就在日前,江苏省政府常务会议指出,持续扩大城市足球联赛溢出效应,增强优质体育赛事供给,培育社会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赛事品牌,促进赛事与消费深度融合,推动赛事经济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苏超”的故事未完待续,“江苏精彩”值得期待。
(付龙、史雅乔、庄红韬、舒雅、曲源、赵春晓、黄钰、金慧慧、张妍、鞠峰、常雨薇、王纯、杜沁萌、任晓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