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十二地市 > 无锡 > 县区 > 正文
央媒关注!长江岸线美出圈!

10月23日、24日,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又获国家级媒体关注一起来看

编者按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是黄金水道,也是文化长河。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成为继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之后,第五个由中央统一部署建设的国家文化公园。2025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发布,一条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美丽中国文化景观轴线,正加速建设并展现在世人面前。央广网策划推出融媒体系列报道《文化范 游大江》,以文阅江,以诗读城。

图片

图片

在江苏八座沿江城市中,常州的长江岸线最短,仅25.8公里。然而,就在这段有限的江域中,江水收束如喉,最窄处仅1.2公里,成就了“黄金水道”的关键节点。急流奔涌,舟楫穿行,“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的盛名,正源于此。

可这里也曾是另一种模样。几年前,沿江一公里内聚集了三十多家化工企业。烟囱林立,厂房密布,江岸一度被称作“工业锈带”。2019年以来,常州以“壮士断腕”之势,推动“停、转、拆、绿、提”五大行动,一批低效化工企业被彻底清退。腾出的土地上,绿意渐渐蔓延。

图片

一座曾经的化工厂原址,如今矗立着长江大保护展示馆。它不仅是首批省级生态文化宣传示范点,更像一块活着的“纪念碑”,记录着从“锈”到“秀”的蜕变。不远处,新材料、新医药产业集群拔节生长。新旧动能转换的“化学反应”让这片土地实现产业蝶变。

图片

长江常州段(央广网发 王振/摄)

改变也发生在江水之中。“十年禁渔”实施以来,江里的鱼回来了——150多种鱼类重现江段。被称为“微笑天使”的江豚,频频现身,成了水质改善的无言见证。新龙生态林中,水杉挺拔,候鸟栖息。市民们在这里春看樱,夏赏荷,秋观彩叶,冬访寒梅。一条30公里长的滨江慢行步道,如绿丝带串起“春江八景”,把工业遗存转化为诗意空间。

图片

今年9月9日,常泰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这座横跨江面的“钢铁巨龙”将常州与泰州两地的通勤时间从1小时20分钟缩短至20分钟左右。作为长江上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际铁路、普通公路于一体的过江通道,它在满足高效通勤的同时,更以和谐的设计,成为一座与江水共呼吸的生态地标。

图片

常泰长江大桥(央广网发 王振/摄)

与大桥遥相呼应的德胜岛,是常州乡村地区唯一江河相汇形成的生态岛。它北依长江、东西紧邻新老德胜河,拥有三面环水的江河汇秀天然优势,如一颗江畔明珠镶嵌在长江边。如今,这里正整合生态农业资源,挖掘本土文化,并持续完善旅游配套,旨在打造一个集体育运动、研学教育与田园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乡村的角色,也从过去的“生产之地”,转变为“生活之地”与“生态之地”。

图片

长江与运河,在此交汇了千万年。水流相融,文明相生。沿江散布的古镇、名村、名宅,与孟河医派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常州深厚的文化肌理。这里不仅拥有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常州城区段,更坐拥358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千余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埋下了坚实的根基。

图片

这段岸线,如同一块巨大的调色盘。昔日的“工业灰”褪去,如今的“生态绿”成为底色,其间点缀着“文化彩”与“经济金”。江水为证,一种新的平衡正在这里生根。

图片

长江奔涌至常州,孕育了数千年的文明。从延陵、毗陵到晋陵,再到隋朝定名“常州”,寓意“水边高地”的“陵”字始终铭刻着这座城市与江湖共生的密码,那正是先民择水而居的智慧。

图片

常州长江岸线(央广网发 王振/摄)

西晋永嘉之乱后,南兰陵萧氏家族落脚常州,从这里走出了建立南齐、南梁两个政权的帝王。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文选》、列入《二十四史》的《南齐书》,都在这片水土孕育而成。至今,城市主干道仍以延陵、兰陵、晋陵等命名,让古老的地名继续指引着今天的城市方向。

常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不乏文人的笔墨。大量诗词在此吟咏而生,送别、咏史、羁旅、风物……运河的波光、红梅阁的疏影、淹城遗址的沧桑,也常随诗句流转,渗入这座城市的记忆。

漫步江畔,孟河医派的药香依稀可闻,沿江名宅的故事仍在流传。而杜审言的一句“梅柳渡江春”,更是让千年前的春色盛放在这江湖之间。

作为唐代近体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杜审言以“沉实温丽,雅正清远”的诗风,一扫六朝浮艳。他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明代学者胡应麟誉为“初唐五律第一”。诗中描绘的江南物候之“新”——春水初生,梅柳新绿,鸟语花香,彰显了常州的江风湖韵。江水不息,文脉不绝。

来源:央广网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